走近零碳|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能否有效,“协同”运营是关键
走近零碳|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能否有效,“协同”运营是关键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模式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通过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垃圾处理难题,还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调研上海两个典型园区——天马园区和零碳绿谷,深入探讨了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的实践与挑战。
天马园区:共享能源、资源
每天,标有“上海城投”的垃圾运输车从松江区或青浦区出发,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市政污泥等运往同一个终点站——天马园区。这个位于上海松江区佘山镇内的园区,北邻青浦区,占地约1000亩。
乘坐园区内的“观光烟囱”电梯,可以俯瞰整个园区。这里设有生活垃圾焚烧厂、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污泥干化处理厂等多个设施。天马园区能够协同处置5种固废,包括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固废、湿垃圾和建筑垃圾。每天,约有3500吨干垃圾、530吨湿垃圾、1800吨建筑垃圾和240吨市政污泥,在这里转化为电能、沼气、粗油脂和再生砖等可利用能源。
园区通过协同管理、资源共享的运营方式,实现了蒸汽共享、沼气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共享、可燃残渣焚烧共享、管理与信息数据共享以及办公设施共享。这种“固废园区化”运营方式不仅降低了资源损耗,还减少了能源消耗。例如,湿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臭气被收集后用于焚烧,减少了臭气处理药剂的使用;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循环冷却水经处理后可作为回用水继续用于生产。
天马园区总经理杨韬表示,园区在实践中曾经历整合的阵痛。园区最早建成的是天马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于2016年投入使用。2018年左右,焚烧发电厂二期、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几乎同期开始建设,并于2021年投入使用。为了实现园区化管理,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统一的园区化管理架构,由1人统一管理园区内3家企业。整合后,园区整体精简,人员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据统计,2023年天马园区共发电5.64亿千瓦时,除园区自用外,其余4.71亿千瓦时被输送到国家电网;共产生蒸汽272.26万吨,除了发电和满足园区自用外,蒸汽通过专用管道直接供给周边工业园区的企业;共产出7000吨粗油脂用于生物柴油制备,相当于减排3.2万吨二氧化碳。
零碳绿谷:循环利用能源、资源
与天马园区协同共享的运营理念略有不同,零碳绿谷更侧重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零碳绿谷位于上海浦东曹路镇东,占地3450亩,浦东近一半的生活垃圾在这里处置。园区内设有黎明资源再利用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有机质固废处理厂、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厂、沼气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厂、应急生活垃圾填埋场等设施。2023年,园区固体废弃物年处理总量超143万吨,年发电量突破3亿度,对外供热量近5万吨,固废资源利用率达98.8%,废水回用率达49.2%。
零碳绿谷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闭环经济新模式,将废弃物最终转化为产品。例如,湿垃圾、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分别变为毛油、再生骨料,然后再被加工成为再生产品进行循环利用。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主要处理浦东的餐饮垃圾和居民厨余垃圾。湿垃圾经过处理,有近3%被提炼成毛油,用于炼制生物柴油。剩余物质中每吨预计可产出80立方米的沼气,用于上网发电。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厂主要服务浦东12个街道的老旧小区。处置厂将分散在各个集散点的建筑装潢垃圾收集起来,通过破袋、筛分、风选、破碎、分级筛等流程,形成4种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再生骨料可替代天然砂石,作为绿色低碳建材被循环利用。
浦发·零碳绿谷循环利用一体化示意图。来源:浦发·零碳绿谷
零碳绿谷的发展可追溯到建于1998年的一期应急生活垃圾填埋场,一、二期填埋场分别于2010年、2015年停止垃圾填埋并实施封场。2011年,园区开始在填埋场附近规划建设。2014年,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该厂的整体运营及后续园区化管理工作由上海黎明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负责。2015年至2020年间,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一、二期)、建筑装潢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厂、沼气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厂项目等一批资源化处置项目相继建成。
如今,零碳绿谷形成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装潢垃圾、农林垃圾、渗滤液5大废物处理产业链。园区正着手制定新的五年规划,推动固废资源高水平利用。园区以“无废城市”建设方案为目标,结合现有产业及优势,布局发展飞灰、炉渣资源化处置,生物沼气转化为氢基能源,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等重点产业。
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推进与探索
从天马园区、零碳绿谷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两家园区的发展模式相近,但运营理念略有不同。前者侧重能源、资源的协同共享,后者侧重循环利用。但两家园区的发展都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起点和核心,通过园区的统筹运营,实现不同垃圾的协同处置。
事实上,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无论在政策还是实践层面都在不断推进,但尚需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国家层面早已布局、鼓励发展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的类似模式。比如,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静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特色小镇等建设,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类型垃圾处理,形成一体化项目群,实现各种垃圾在园区内有效治理,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静脉产业园运行示意图
实际落地层面,全国范围内,新增静脉产业园数量曾经历显著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新增静脉产业园数量分别为9个和13个,投资总额分别达100亿元和198亿元。其中,河南、江苏、浙江等地规划的静脉产业园数量较多。一些循环经济产业园结合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展垃圾的协同处置,实现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北京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广东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中节能(临沂)生态循环产业园、江苏吴中静脉产业园、呼和浩特市循环经济环保科技示范园等。
另一方面,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的最新相关国家标准出台,“协同”被反复强调,体现了垃圾处置的未来发展趋势。今年2月,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技术要求(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在协同方面,标准提到: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具有协同处置、协同共享、协同消纳能力。即相似属性的垃圾可协同处置,功能相同的设施可协同共享,固废残渣可协同消纳。
不过,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模式,重在“协同”,也难在“协同”。天马园区、零碳绿谷的发展实践是这一模式的缩影,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园区的实践探索说明,要想复制这一模式的发展经验,不仅需要加强园区内部的运营管理,还需在机制上统筹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根据垃圾量和现有处理设施,提前合理规划,做好区域协调。如上述标准在“选址”问题上强调,园区建设规模应与服务范围的垃圾量相适应,对于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小于300吨的小城市或城镇,宜区域统筹,与邻近城市共建共享园区。这也进一步说明,“协同”不仅需要决心,也需要在顶层设计上全盘考虑。
总之,固废园区化协同处置,还需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之上,突破发展阻碍,进一步探索更为高效的运营模式,提高垃圾利用效率,实现更多的资源、能源转化。要想实现以垃圾焚烧发电厂为核心的园区运营,关键在于积极探索如何实现能源、资源的共享协同与循环利用。如果这一模式行得通,不仅有助于解决垃圾“吃不饱”的问题,也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让园区真正“吃好”垃圾。
海报制作 白浪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