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数据治理:构建企业数据管理的坚实基石
主数据治理:构建企业数据管理的坚实基石
主数据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决策水平。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主数据治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主数据标准体系的构建、主数据代码体系的设计、主数据标准的制定方法以及贯标策略。
主数据标准体系概述
主数据标准包括主数据管理标准、主数据应用标准和主数据集成服务标准三大类。主数据质量、安全控制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监督和考核:
- 主数据唯一性、一致性、合规性检查
- 主数据可追溯性版本控制
主数据标准制定是全面提升主数据质量、实现主数据规范化及信息共享的前提。主数据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主数据标准和规范,统一主数据的定义和模型。主数据标准修订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深化应用和质量监督来持续优化。
主数据代码体系
主数据代码库的建立基于规范的主数据标准。企业需要通过完善主数据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形成高质量的主数据标准代码库。主数据应具有以下特性:
- 特征一致性:保证主数据的关键特征在不同应用、不同系统中的高度一致。
- 识别唯一性:在同一系统、平台或企业范围内,同一主数据具有唯一的识别标志。
- 长期有效性:主数据通常贯穿业务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
- 交易稳定性:主数据作为业务操作对象的关键信息,在交易过程中保持稳定。
在主数据架构设计中,通过研究影响主数据的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主数据标准体系。主数据资产目录体系示例中,主数据被划分为六类主题:
- 人事类
- 运营管理类
- 财务类
- 决策支持类
- 通用基础类
- 板块专用类
主数据标准体系
主数据标准体系分为三大类:
- 主数据管理标准及规范
- 主数据应用标准及规范
- 主数据集成服务标准及规范
主数据管理标准
主数据管理标准及规范包括:
- 主数据管理组织与制度
- 主数据管理流程
- 主数据应用管理
- 主数据管理评价
主数据管理组织主要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主数据管理制度规定了主数据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章程及方法。主数据管理流程主要包含业务管理流程、标准管理流程和质量管理流程。主数据应用管理包括明确管理要求、实施有效管理和强化服务保障。主数据管理评价通过建立定性或定量的评价指标,评估主数据管理的执行情况。
主数据应用标准
主数据应用标准包含业务标准和主数据模型标准。业务标准主要包括主数据的分类标准、编码规则、属性描述规则和提报指南。主数据模型标准用于确定数据唯一性的属性集合,通常由业务属性、管理属性和技术属性组成。
主数据集成服务标准
主数据集成服务标准包括格式规范、技术选择标准、开发规范和外围系统接入规范。主数据格式规范涉及参数格式、数据类型约束和传输协议。集成技术选择需要考虑数据量和系统特性。集成技术规范涵盖了各种集成方式的适用场景。开发规范包括命名规范、需求规范、架构规范等。目标服务系统接入规范则针对不同类型的系统接入方式。
主数据标准制定及贯标
主数据标准制定过程包括需求阶段、制定阶段、征求意见阶段、评审发布阶段及贯标执行阶段。主数据标准制定是一个制度与人员协同配合的严密过程。
主数据标准贯彻策略有三种:
- 完全一致贯彻标准:所有系统采用同一套标准代码,数据完全一致,但贯彻标准投入大,对现有业务系统冲击较大。
- 映射策略贯彻标准:原有系统代码不变,采用与集团标准代码对照,对现有系统业务冲击较小,但存在两套以上的代码,维护工作量较大。
- 择机贯彻标准:相对独立的业务系统暂时不动,择机贯彻标准,对现有系统无影响,但部分业务系统信息代码不一致。
主数据及主数据管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坚实根基,是企业数据资产管理的核心。主数据管理通过构建准确、唯一、权威的数据来源,形成企业主数据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数据质量和数据资产价值,全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