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德经》德经篇第五十章:探讨生死与养生之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德经》德经篇第五十章:探讨生死与养生之道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05/12/70036113_1146060563.shtml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邃的哲理。本文将为您解读《道德经》德经篇的第50章,探讨其中关于生死、养生和治国的深刻思想。

原文与注释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
(1)出生入死:从生下来到死。出,自无而生于有;入,自有而归于无。生为出,死为入。与今天的成语“出生入死”义不同。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用物取精,以自滋养者,生之徒也,十分有三。声色犬马以自戕者,死之徒也,十分有三。
(3)人之生生之厚,动皆之死地,十有三:人生生之厚,富贵奉养,服乐求生,反自蹈死地。生生,求生。动,经常。
(4)摄:保养,养生。
(5)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避,防范。兕,犀牛。
(6)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善养生者如无生,而湛然长生。盖善摄生者,不以外物养生,但常守一,息妄忘身,心寂性空,浑然入于无我无物之境,则其无身矣,又焉有生死?投,措。
(7)无死地:佛言无生,老言无死,孔言不知生焉知死?究其极致,则一也。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

译文

人始出于世为生,终入于地为死。属于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寻死路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生活奉养太过度了。
据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用披上盔甲、带上武器,也不会受到的伤害。犀牛虽凶,对其无处施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对其无处利用它的爪。兵器虽锋,对其无处施用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解读

本章论述了摄生、保生的道理,阐明了治理天下要辨证地对待生活,不要追求享用优厚。指出夭折、早亡之人大多有两类,一类是因为不珍惜生命,不慎进入了“死地”,一类是因为过于珍惜生命,反而适得其反,妨碍了生命。只有践行清静无为、任性自然的养生之道才能生存长久。
本章旨在论道家超生死之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无息之谓“道”,行行不已之谓“德”。生而无德之谓“死”,死而长存不亡之谓“寿”。知生而不知死,知存而不知亡,知道而不知化,知化而不知神;非真人也,非天人也。死生亦大矣!故佛以参生死究竟、悟生死究竟、了生死究竟为大道,亦为不二法门。不知生,焉知死?庄子认为:人之生,乃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应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循性而行,与天为徒,则以死生为一条,纯任自然而已。故古之真人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倏然而来,倏然而往而已。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真人者,生死两忘,生死两冥,而同化于道也。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吾死者,乃所以善吾生也。故圣人游于生死之所不得遁而皆神,神而皆化;与化为徒,化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乃以人入天,故能外生死而死生一俯,复能超生死而独存不亡者也。宇宙天地万物之真宰,有其“独”存焉!独而常生常灭、不生不灭、无生无灭者,道也。道无生死,故得于道者,不得以生死见。死生者,形也,而非神;形死而神不亡者,乃为死而不死,永生而亦长生之道也。生何自来,死何自往?出生入死。何谓出入?生自死处来,死向生处往,故死为归也。死生一大循环耳,无始无终;即生即死,即死即生;而生死不二。既生死不二,故曰夭寿不二。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窍,始卒之所则皆一;故通死生之分而为一,乃使生死归于大同之道。且天地万物无不生,无不死,无不变,无不化。自其有形有气者而观之,生死乃截然两途;无形无气者观之,则生者未尝生,死者未尝死。以形亡而神与天地共存也。庄子以死为生之大休歇处,生之大超脱处。人如不修、养其神,而徒修、见其形,而认为形之死生即死生,不亦大可哀乎?夫能与造化为人,而游乎天地之外,自能遗其形骸超其生死,而相造于道。
宇宙天地万物生化之道与往复循环之理,生本无生,死亦无死,所死者形,所存者神也,所亡者气,不亡者道也。故古之善摄生者,养心为上,而养命次之;养神为上,形次之;养气为上,体次之;养精为上,身次之;此皆养在内,而非养在外者也。养在于性天与道,故无死地。以无生为生,何有死地?
复命守常之道,首在心不可动,气不可动,神不可动。静者生之徒,动者死之徒,故曰动而之死地;常静而无动,则无死地。夫动可资以养形养寿,而不可资以养知与开慧开悟,尤不可资以养心性神,此则静功之事。天地无时不运,似无时不动,然有其常在;观其常,实则无时不静也。静为体为本,为宇宙天地之根,而动则为其用与象;不可见象而忘本,睹用而忘体;故曰天地之心,贞夫静者也。能修道有得而证于道,则自可无死地。是乃天地万物之真性共性,与先于宇宙天地之元始祖炁也。
由大道行者,有利人利物并兼爱及于物与禽兽之心,而无害人害物之心。故无用备心,而自远诸害,民胞物与,兼及禽兽亦能同被一体之仁心,故天下自无敌者存焉。所行所住所至之地,皆为生地,与天地同其生生之德,故能无敌于天下,而亦无死地也。且命有生死,而性无生死,形有生死,而神无生死。三教圣人修道,莫不以静为本。圣人虽有生死之形,而无生死之情与心。生来死顺,通死生而为一,故哀乐不能入。而亦修无修,执无执,为无为,得无得。以其能了然于生未尝生,死亦未尝死也。即生死而忘生死之外,超出入于造化之外,而忘心于天地之中。

故事天地

“喧宾夺主”的“客人”

1947年,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失败后,把战略改为“重点进攻”。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14个旅分兵进犯延安。50多架敌机对延安狂轰滥炸了一整天。
那天下午,敌机扔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在王家坪毛泽东的窑洞门前不远处爆炸,一阵山摇地动之后,便见硝烟弥漫,负责保卫毛泽东的卫士很为他的安全担忧,警卫参谋贺清华心急如焚地推门而入,但见毛泽东从容自若,根本没事儿似的,他右手拿着的那支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他身旁的彭德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地图上移动着的那支笔的笔尖。
贺清华的推门而入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那张地图上。他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贺清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哪有客人呀?于是反问:“谁?谁来了?”“飞机呀,”毛泽东微笑着说,“真是讨厌,喧宾夺主。”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都笑了起来。
一个卫士拿着散落在门前的一块炸弹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来掂量一下,又风趣地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

欲望滋生——罪恶之源

纣王是商朝末代君王,史称帝辛。他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的欢心,于是被立为继承人。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发展生产,国力强盛。
开始他还能选贤任能,合理治理天下。后来逐渐开始骄横起来,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谏言,生活上也开始奢侈起来。筷子换成象牙的,杯子换成犀玉的,吃旄象豹胎,穿九重锦衣,大肆兴建广厦高台。随意挥霍国家财物,消耗民力。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帝辛还强迫诸侯国向其进献美女歌姬。
得到宠妃妲己之后,纣王荒废朝政,整日在鹿台之上饮酒听乐,让妇女娼优裸着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乐。每到秋高气爽,他便陪着妲已到西山一带去打猎,有时十天半月也不回来。为了取悦妲己,他断朝涉之胫,剖孕妇之腹,做长夜之饮,对鬼神的祭祀也怠慢起来。帝辛生活日益奢侈,赋税不断加重,天下百姓民不聊生,而鹿台的府库,却装得满满的。百姓日益怨声载道,诸侯渐有背离之心。于是纣王便采纳妲己的建议,以炮烙之刑镇压,还将敢于直言进谏的宗亲比干剖心杀死。
帝辛的荒淫残暴使贤臣纷纷出走,而小人更加投其所好,狼狈为奸,诸侯纷纷反抗殷朝的统治。周武王趁机对天下宣布帝辛的各种罪行,誓师伐纣,天下诸侯云从影随,在牧野一带打败商君。骄傲残暴的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在鹿台举火自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