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位家长的教育四阶段:从重视到放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位家长的教育四阶段:从重视到放手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20A08GLA00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父母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重视童年的启蒙教育,到正视青春期的变化,再到帮助孩子正确看待高考,最后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机遇。

童年:对启蒙教育的重视

家长始终信奉一种观念,教育始于童年。孩童怀揣着与生俱来的好奇与躁动,洁白如纸地闯入这个大千世界,他们无需为任何事寻找这样或那样做的意义价值,只是在目之所及的范围里肆意探索。这种欲望的天性不竭而蓬勃,但却是盲目的,他们迅速领悟并接受着周遭的一切,不假思索,不加挑拣亦不加设防。然而早期经历的影响是根本而深远的,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一生。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童年教育的意义,着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性的氛围——学习意义上更是家庭意义上,在熏陶和滋养中助飞孩子成长。

早期阅读氛围的营造,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孩子记事起,他的床头乃至家里的每个房间、每张桌子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籍。从温馨漫画《父与子》到《奥数读本》,从拼音本世界名著到金庸武侠……书籍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我有意为他营造的,让他目之所及,心之所至,信手拈来都可以读上几个小时,发掘兴趣点的同时,也在知识的海洋中恣意遨游。

良好家庭氛围的塑造至关重要。我很欣赏一句话: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构成了孩子最重要的童年记忆,亦有助于塑造健全美好的人格与心灵。作为父母,我们夫妻二人的关系稳定坚韧而和谐,从未爆发过争吵。同时我们也注意在家里从不倾泻负面的情绪,每一次推开门之前,都会卸下疲惫,带上笑容。

温馨的亲子时光亦不可或缺。每周日晚是我们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也是儿子最期待的时刻。每次他都会早早收拾好书包和我进行亲子共读,从开始的我读他听,到后来轮流读给对方听,再后来我们各读各的,时不时停下来交流一下感悟,这种情形我们坚持了许久。我们家还有一个定格的画面:那就是早晨我做早餐,儿子在餐桌旁看书,看到精彩处儿子就会大声读给我听,而我也不管当时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有时哪怕是菜炒到一半,我都会关停煤气过来聆听,不想破坏他的兴致。

慢慢地,儿子读书的频率越来越高,涉猎的范围越来越广,读书好似呼吸吃饭般自然。书读得多了,他的视野越发开阔,写作、辩论、演讲都文思泉涌,妙语如珠。同时,儿子的心智也在健康茁壮地发展,积极乐观,讲礼貌,懂事理。

初中:对青春期孩子的正视

时间过得飞快,还没等我们做好准备,孩子一下子就从懵懂儿童成长为有思想、有见地的青春少年。身高的猛增、想法的多样、学习压力的增大、电子产品的诱惑、对外形的过度关注等现象蜂拥而至。孩子显得有些善变,我们的很多建议不再被采用,我感觉到有点儿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了。

上初中后,我们时常就要不要培优,要不要买手机,留长发还是留短发等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毕竟面对外面如火如荼的培优大潮,我心里也变得不踏实起来。外面的牛娃儿那么多,儿子仅靠在学校学习知识够用吗?但是孩子很有主见,他说:跟着老师学就够了,没有必要跟风、内卷!这一点孩子比我淡定。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吧!把电子产品看成了洪水猛兽。就在我们为要不要给孩子配手机苦恼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上起了网课,很多事都需要在手机上办,也让这届孩子不管家长情愿不情愿,瞬间都拥有了自己的手机,我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孩子能管好自己的手机吗?万一沉迷游戏怎么办?我开始有意无意的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有时孩子是在和同学讨论学习,我以为是在闲聊,加以干涉,引起了孩子的不满,孩子开始关闭房门以示抗拒,我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有些僵硬。

怎么办?我陷入了困惑,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心理专家陈默的一篇文章,文章开篇就讲现在的孩子与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大不同,还用以前的观念教育孩子怎能不出问题?与其与孩子对抗,不如正视孩子的变化。我读了几遍很受启发,开始思考新时代下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于是我开始买书学习,渐渐地,我意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归根结底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遵循孩子个性成长的规律和时代的变化加以引导,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要求孩子。

我开始仔细观察孩子,儿子在学习上喜欢做深度思考,他用手机除了看些体育类新闻视频外,大多数时候是在查找题目详解,探讨一题多解,有时则是向老师同学探讨求教。我时常在想,中学的孩子学习任务那么重,既没时间看电视又没时间看报纸,那他们的课外知识从哪里获得呢?只要孩子把手机用好了,手机可能就成了孩子心中的百科全书。没有了对孩子用手机的过度担忧和对上培优班的执念,我的心态变平和了,和孩子的相处又变得融洽了。

就这样,我在不停的学习中,正视时代的变化,正视新时代青春期孩子的变化,我们和孩子顺利度过了被冠以叛逆期的初中时光。

高中:对生活与高考的透视

转眼进入了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得益于前两个阶段的教育,儿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在成绩上稳定于班级前列;同时其个性与独立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坚定而自强。我觉察到他在学习上是高度自驱的,这或许是许多人理想中的应试心态,但我却明白这是一柄双刃剑,对于排名的过度关注和过高预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会摧残、甚至压垮一个孩子。尤其到了高三,看着曾经回家容光焕发的儿子变得缄默烦闷,好脾气先生时不时烦躁易怒,丰富的母子话题也开始趋于同质化的课业抱怨。我心疼儿子的不易,并逐渐开始明白这个时期家长所需要的是一种透视的能力,一是要思考家长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二是要帮助孩子去透视高考本身,为高考祛魅,这样他才能放平心态。

身为母亲,我为自己立下三做三不做原则:做生活后勤保障者,不做学习规划者;做减压者,不做鞭策加压者;做朋友般的共情者,不做居高临下的指导者。

身为后勤保障者,我精心打点着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把学习安排的自主权交给儿子,不去干涉孩子的学习规划,在不言间向他传递殷实的支持力量与家的温度。在这个过程,我忘记了辛劳,仿佛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同儿子一起上高三,一同奋斗。

减压与共情者的身份则要求我做到更多。儿子每晚回来的心情都不大一样:有时兴奋,有时沉默。身为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有时儿子会一言不发地走进卧室,躺在床上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此情此景,要么是太累,要么是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我不会急着发问,而是先让他放松一会儿,如果是太累他歇息一下就会主动起来吃饭,如果长时间沉默不语或变得烦躁,我也会问怎么了?儿子你不太开心呀!此刻他愿意说就说,不愿意说也不勉强,让他自己慢慢消化。当然这种情况多数都是因为考试成绩的波动,如果分数不理想,孩子本身就很难受,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想,理解他的痛苦烦恼。这时候我会去拥抱一下孩子,而不会去指责他。

仔细回想起来,孩子高中三年经历了那么多考试,我从没主动问过一次考得怎么样,而是等着孩子主动来交流,根据孩子反馈的情况共同分析得失,帮助他再出发。

孩子的父亲则承担起了帮助其透视高考的重任。身处高三的孩子,他的视线重心完全在高考,很难跳出身边老师与同学的认知边界,从而过度神话高考的意义,将其视作一个仅有一次的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而家长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帮助孩子将高考放在人生的尺度与社会的高度上去认识与考量,使其建立正确的高考观,明白高考的成败只是一时,并不能给人生定调。周末回家,父亲与孩子从不谈及校内,而是交流最新的国内国际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或是与他聊起自己的成长奋斗经历。这些交流与思考,让孩子收获了一份难得的淡定从容,去笑对高考。

高考前,我们在家里有意营造轻松的气氛,不为送考准备不一样穿戴,天南海北地聊东聊西,父亲也为儿子赠上一首题目为《高考》的小诗:披星戴月寒暑飞,追梦成败亦壮美。笑对人生逍遥过,且留禅花绽芳菲。虽是为减压而写,但也包含了我们一路奉行的教育哲学,三人观后皆不经莞尔。果不其然,最终孩子平稳地度过了高考,收获了理想的成绩,梦圆北大。

大学: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注视

从收到儿子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欣喜之余,我也意识到父母是时候退居幕后了。儿子已然长大成人,进入到梦想中的北京大学,美好的人生蓝图已经在他面前徐徐铺开。在经历了重视、正视与透视的教育后,他可以作为一个独立、成熟、自信的个体,坦然踏上新的征途,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在这场名为教育的长跑中,大学乃至社会将从我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完成对其知识与人格的终极塑造。

最后,儿子,愿你尽情振翅高飞。无论何时,只要你愿意回首,都会发现我们最温情热切的目光伴你左右。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