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充电站建设运营所需资质概览
各地充电站建设运营所需资质概览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成为重要议题。各地对于充电站建设运营的资质要求存在差异,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各地的具体要求,帮助相关企业明确准入门槛,规避法律风险。
投建运营充电站的企业是否需要特定资质?各地方存在巨大差异,建设或运营充电桩项目的企业需要特别注意。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各地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运营所需的基本资质。
施工单位要求资质或许可
目前,国家层面并未发布专门针对充电桩施工资质的文件,充电桩建设和运营企业通常只需要依法登记注册取得法人主体资格,并在经营范围中涵盖充电设施安装、充电运营或充电服务,在相关部门监管下运营即可。
地方层面的多数文件对充电桩施工资质进行了模糊处理,仅提及“充电桩安装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关资质条件”而并未明确具体的资质要求。此种情况下,充电桩项目的运营与建设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资质。
现今,各地方政府对充电设施运营商采取不同管理制度:
- 北京市规定充电设施安装单位应当具有机电安装资质或电力总承包资质。
- 上海市规定充电设施建设企业应具有相应的机电安装资质。
- 广东省规定充电设施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级别的水电安装资质、电力设施承装(修、试)资质或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 湖南省规定充电设施施工单位需具备电力设施承装(承修、承试)资质或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 四川省规定,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单位应具有相应级别的机电安装三级或以上资质、电力承装(修、试)五级或以上资质,或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企业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负责施工。
图源联正企服
运营单位要求资质或许可
江苏、福建、云南、湖南、河南等省份制定地方政府规章,对充电设施运营商采取备案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符合条件的运营商名单。
- 江苏省从事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的企业应满足多项要求,包括: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含分公司),经营范围包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具备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质量保证能力,并建立充(换)电设施建设运营质量保证体系等。(详情点此查看)
- 湖南省规定充电设施运营单位需满足以下准入资质:经营范围含有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运营;拥有5名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相关领域的专职技术人员,原则上专职技术人员与运营充电桩数量比不小于1:20。
- 四川省规定,对外营运的充电基础设施,应当由具备条件的运营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参与充电基础设施运营企业需具备拥有5名及以上电动汽车充电相关领域的专职技术人员(其中持有电工证的不少于2人),且专职运行维护团队专业人员数量在设施运行地区应满足桩群规模要求等。
- 海南省规定,充电基础设施的运营企业符合《海南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所提的资质要求。
图源联正企服
其他资质要求
(配)售电业务资质
一般而言,如充电设施运营商通过自身配电网对外输电、售电,需申请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如充电设施运营商接入电网企业的配电网,通过电网企业的配电网对外输电、供电,则无需单独申请电力业务许可证(供电类)。
特种作业操作证(电工)
电工作业人员按照操作项目上岗作业,各操作项目不得相互替代。电工作业人员应当在作业证书确定的作业范围内作业。
图源网络
举例说明:持有高压电工证不能从事低压工作,持有低压电工证不能从事高压工作。原由电力系统颁发的进网作业许可证已纳入安监局管辖范围,原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书到期需复审且在国家安监总局网站可查询到证书信息的,复审经考核合格换发安监局电工作业证书。
不具备资质的法律后果
如果充电桩项目的运营单位或建设单位不具备相应要求的资质的,会有什么后果?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承包人未取得建筑业企业资质或超越资质等级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认定为无效。
据此,如果充电桩的施工单位不具有施工资质的,相应的施工合同存在被法院认定为无效的法律风险。
解决方案
- 我们建议拟从事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注意确认省市两级是否对此设置特别许可或资质管理要求。如无明确规定的,必要时还须与地方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确认。
另外,运营企业相应人员资质(如专职人员的资质、数量要求等)、运营管理制度(如充换电站岗位及工作职责制度、作业流程及运营服务规范、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等)、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培训、现场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及隐患处理、火灾及触电等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也需要一同符合规定,便于正常开展运营。
- 如当地对充电设施运营单位或建设单位有准入资质要求的,如自身不符合准入资质,可以采取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投资具有资格的企业、委托具有资质的企业运营等方式实现参与运营、建设。
综上,在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缺位的情况下,对充电设施行业的资质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可能会因地域、时间、具体项目不同而存在差异,建议在建设运营或投资前通过委托专业律师法律尽职调查,梳理可能涉及法律或政策问题,尽量降低项目法律风险、促进商业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