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选择人工智能还是人工写作?
AI时代,选择人工智能还是人工写作?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对文学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在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多位作家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
葛亮:人性的元素是AI无法取代的
著名作家、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葛亮认为,AI是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人生状态。但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源于人性的元素,而人性中包含了很多随机的东西,会随着情绪起伏发生变化。这些随机的部分,往往能开启一些我们之前无法预见的艺术门径。
陈楸帆:从AI的思考过程获取灵感
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陈楸帆从2017年开始就与不同的AI模型进行协作。他发现DeepSeek的中文能力令人惊艳,尤其是在创作诗歌等短篇幅作品方面,已经能超过90%的人类创作者。不过,它的上下文记忆力还是有所欠缺,输出超过4K token就会发散,且文风容易变得“油腻”。
陈楸帆比较喜欢从AI的思考过程而非最终结果来获取灵感。他的新短篇《神笔》便是与DeepSeek进行“逆向”共创的结果。他认为,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AI确实可以提高创作效率,催生出更多优质内容;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也可能加剧同质化、快餐化的问题。
黄礼孩:AI无法替代人类的灵魂
著名诗人黄礼孩尝试用DeepSeek来问问题,或者让它模仿自己的风格写诗歌。他发现,DeepSeek的文字整合能力很强。但作为诗人,他认为用AI来写诗没什么必要,因为AI没有复杂的心灵体验,更没有人类的灵魂。一个诗人一旦依赖AI写作,其想象力、思想力、创造力将会枯竭,甚至被绑架。
陈崇正:5%定律与文学创作的未来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崇正认为,DeepSeek的出现意味着文学生产方式必然发生变革。与此前的AI模型不同,DeepSeek在推理思考能力和中文表达丰富程度上都有巨大提升。他用“5%定律”来总结:如果把AI技术比喻为潮水,之前水位大概是在山脚下,而现在已经漫过了山腰,大概只有山顶上5%的写作具有不可替代性。
陈崇正预测,未来两三年内,先智能再人工的写作方式将会非常普遍。而在文体方面,散文诗歌、杂文短评、网络文学首先会被AI突破,而长文本的严肃小说创作应该会是最后被“淹没”的领域。技术潮流不可逆转,文学创作也必定迎来全新的生产模式,未来文字与音视频共生会变得更为普遍。
梁宝星: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
青年作家梁宝星认为,AI只是工具,是有助于我们工作的,但取代不了文学。他曾经让两个AI模型模仿自己的小说《巴比伦铁塔》来创作一个科幻小说情节,发现问题还是一样,AI的语言是机械的,故事是套路化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出色的作家往往拥有自己的叙事腔调,即使AI学习了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未必能够创作出超越人类的文本。
梁宝星认为,假如AI继续成长,首先要突破组织语言的阶段,把语言写得自然。其次,AI应该提升对哲学的理解和运用,让创作中的哲学意味更具张力。最后,要自发性地对文本形式、叙事技巧进行艺术探索,进一步解读故事人物的情感。
结语
在AI快速发展的今天,它对文学创作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挑战?在广东省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多位作家就此展开了深入讨论。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AI在某些方面已经展现出了惊人的能力,但文学创作中的人性元素、情感深度和创造力仍然是AI难以替代的。这也提醒我们,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坚守文学创作的本真和质朴。
本文原文来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