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的跑友跑量很大却无法PB?该模型能预测完赛时间
为何有的跑友跑量很大却无法PB?该模型能预测完赛时间
为什么有的跑友训练量很大,但比赛成绩却不理想?本文将通过一位专业教练的观点,为您揭示马拉松训练的科学方法,帮助您更有效地提升比赛成绩。
为什么跑量大却无法PB?
很多跑友会说这是一个玄学,但事实上,PB是有方法的。除了训练能力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因素决定PB,比如赛道、天气、赛前调整、营养、睡眠等。有些因素你无法掌控,但有些因素你可以掌控,比如选择什么样的训练模式及如何贯彻。
如何训练提升PB的机率?
明确训练目标
对于耐力运动而言,主要有三种训练体系:金字塔模式、两极化模式及乳酸阈训练模式。1500米项目更加体现出两极化训练模式,而10000米到马拉松项目,则体现出金字塔模式。
如何应用训练体系?
以某马拉松训练营为例,该训练营的学员平均跑龄6.3年,平均累计跑量9000+公里,近三个月平均月跑量194公里,近三个月平均月配速6分00秒。根据意大利学者的研究,利用最近八周的周跑量及周平均配速,可以预测全马完赛时间。在2:47−3:36范围内,马拉松完赛时间的RMSE为5.4 min,具有统计学意义。
为什么实际成绩与预测不符?
很多无法达成预测目标的跑者反馈,是后半程尤其是3236公里处掉速造成的。对此,建议长距离跑训练需要,但不可滥用,原因:长距离跑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30分钟,距离不超过周跑量的2530%。
提升能力的五个方面
- 正确评估能力:通过已有全马成绩、5公里最好成绩,分析自己是缺速度还是耐力。
- 设定合理的目标:推荐取半马最好成绩来推算全马目标成绩,如果没有的话,5公里比赛成绩对预测全马成绩也有较高的相关性。目标以预测全马成绩及实际完赛成绩做比较,在预测全马成绩及实际完赛成绩提升10~15分钟作为全马目标。
- 选择一个好的训练营或课表并遵循课表训练:周期化及金字塔模式的训练方法,是提升马拉松成绩有效的方法。课表根据上述方法进行结构化编排,整个训练周期分为:过渡期、一般期、基础期、备赛期,通常24周,整个训练周期内的强调安排为Z2约占75%、Z2~Z3占16%、Z5占8%(训练时间)。
- 进行跑步技术及专项力量练习:跑步技术有利于提升跑步经济性,专项力量降低跑步损伤。
- 恢复:很多跑者认为训练才是提升,其实所有的改善与提升,都发生在恢复阶段,没有恢复就没有提升。
如何安排长距离训练?
需要与周期化训练结合在一起,以马拉松配速(MP)为5分20秒为例,长距离配速选择MP的80%87%,前期选择80%,为6分24秒,备赛期选择87%,为6分02秒;与训练营的平均训练配速接近,2小时30分钟为一次长距离时间上限的话,距离上限为25公里,在这个阶段,周跑量要增加至80公里,也就是训练周期内的最大跑量,其他周则以最大跑量为基础;过渡期一般为4050%最大周跑量,整个24周内逐步增加。
总结
仅仅有跑量是不足以PB的,还需要周期化及结构化课表,并很好地遵循课表,课表的安排不是一成不变,通过刺激不同的供能系统及提升跑步经济性,才能更有把握的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