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职业打假人:是维权还是逐利?行为边界如何界定?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职业打假人:是维权还是逐利?行为边界如何界定?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103A07D3F00

2024年,消费领域的打假新闻层出不穷。从"东北雨姐"的红薯粉条到"疯狂小杨哥"的梅菜扣肉,再到紫燕百味鸡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也让"职业打假人"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诞生以来,职业打假人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存在。有人认为他们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英雄,有人则认为他们是扰乱市场秩序的"敲诈者"。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职业打假人的行为边界也日益清晰。本文将深入探讨职业打假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引发的争议。

职业打假30年:几经波动的法律规定

199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其中第49条首次明确了经营者欺诈行为的赔偿责任。在此背景下,"职业打假人"开始出现。1995年,"职业打假第一人"王海凭借举报假冒"索尼耳机"一举成名,随后,一批职业打假人相继涌现。

2000年后,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和修订,职业打假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9年,《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可主张支付价款十倍或损失三倍的赔偿金,这一规定极大地刺激了职业打假人的活跃度。201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将惩罚性赔偿数额从一倍提升到三倍。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规定,明确支持"知假买假"行为。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实施,进一步将惩罚性赔偿提升至十倍。

然而,随着职业打假人数量的激增,舆论风向开始转变。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以营利为目的的购买行为不适用该条例。2017年,最高法表示将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201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严厉打击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

打假"三板斧":投诉、举报、起诉

职业打假人通常采用三种主要手段:投诉、举报和起诉。以王力为例,他从2010年开始从事打假工作,主要针对电器、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他发现商品问题后,会先与商家沟通,如果商家不回应,就会提起诉讼或举报。在食品领域,他主要依靠专业机构的检测报告来维权,胜诉率很高。

另一位职业打假人翟先生则专注于打假酒领域。他通过多个角度来鉴定酒的真伪,包括防伪标、商标字体、酒盖形状等。他还运营着一个社交媒体账号,经常有人请他鉴别真假酒。

博主"栋老板"则专门打假羽绒服。他凭借十七年的从业经验,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填充物来判断羽绒服的真假。近一年来,他已经在抖音发布了约80个作品,获赞量超160万,粉丝数超17万。


图据抖音

赔偿与质疑

职业打假人通过打假行为获得赔偿,这也是他们备受争议的主要原因。王力估计,他每次通过打假获得的赔偿平均在3万元-5万元之间。翟先生则透露,他每次打假酒获得的赔偿平均在5000元-8000元之间。

然而,职业打假人也面临着诸多质疑。有人认为他们是在"知假买假",扰乱市场秩序;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利用法律漏洞牟利;还有人认为他们是在制造社会矛盾。面对质疑,职业打假人也有自己的看法。王力认为,只要购买了商品,不是用于生产经营、投资,就是消费者。翟先生则认为,如果商家不卖假货,他就不会去投诉举报。

如何界定职业打假人行为边界?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监测到24000个职业索赔人,共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如何界定职业打假人的行为边界?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职业打假人以购买问题商品获得赔偿作为营利手段,更接近经营者而非消费者。他们属于"知假买假",显然并未因商家"售假"行为产生误解,未产生欺诈结果。因此,一般而言,职业打假人并不会被法院认定为消费欺诈的对象。

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职业打假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市场秩序,让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同时,职业打假人也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得以暴露,并且维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不过,赵良善也提到,职业打假人也要把握分寸、边界,如果逾越了底线(例如恶意制造假象),以打假掩盖非法目的,则涉嫌敲诈勒索。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也表示,职业打假人的存在对制假售假者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促使商家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合法经营,减少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并且他们为监管部门提供了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监管部门人力、物力不足的问题。

付建也提到,部分职业打假人以牟利为目的,针对商家轻微瑕疵或标签标识问题等进行高额索赔,甚至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干扰商家正常经营,涉嫌构成敲诈勒索。同时,付建认为,要规范职业打假人的行为,可以建立职业打假人投诉举报的审查机制,对于恶意投诉举报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和处罚;同时要加强对商家的监管,督促商家合法经营,从源头上减少制假售假行为。赵良善则表示,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职业打假人的监管力度,形成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