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文化、荒野与历史的棱镜,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微缩版的美国
穿透文化、荒野与历史的棱镜,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微缩版的美国
纽约中央公园位于曼哈顿岛的心脏地带,是世界各地游客必访的景点。然而,这座公园远不止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多个层面。从建筑风格到自然景观,从历史遗迹到社会变迁,中央公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美国的过去与现在。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这座被誉为"微缩版美国"的公园,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密码。
公园湖水和漫步区森林(The Ramble)。这一景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著有《瓦尔登湖》)等地的自然风光,作者拍摄于West Drive附近的湖边,2024年十月。
中央公园的历史背景
纽约市在1811年开始实施网格棋盘状的道路规划,城区逐渐从南向北扩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绿地的缺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858年,以奥姆斯特德和沃克斯为核心的团队赢得了公园设计竞赛,他们的方案结合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参考了伦敦的海德公园和摄政公园。公园于1858年破土动工,1860年代陆续开放。
上图为1858年版画印刷版设计图;下图为1868年地图版。两图的重要区别:1858年竞标成功的图纸北面只到108街,而1868年实际建设时,则向北增加了两个街区,到110街。图片来源:Heckscher 2008 Creating Central Park, 他参考的是纽约历史学会的档案。
公园建筑元素里的文化基因
中央公园的建筑风格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美国建国初期对古典文明的继承与致敬。贝塞斯达平台的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名字源自《圣经·约翰福音》中的治愈之池,平台的建筑元素融合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风格,体现了设计者对古典美学的追求。
1856年The Grammar of Ornament出版的精装本封面,和平台下层瓷砖的花纹装饰风格接近(见下文图片)。
19世纪的美国荒野和民族身份建构
公园的漫步区仿照纽约州北部的森林设计,体现了19世纪美国社会对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探讨。哈德逊河画派的兴起,不仅影响了美国的视觉艺术,也参与塑造了美国富裕和中上层白人的身份认同。漫步区的自然景观,成为这些精英群体的"自然基因"。
中央公园漫步区一隅。
大都会博物馆和古埃及的物质文化方尖碑
19世纪中后期,纽约通过建立大都会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试图缩小与欧洲文化中心的差距。1881年,埃及政府赠送的方尖碑被安置在大都会博物馆附近,成为纽约作为文化大都市的象征。这尊方尖碑最初由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建立,体现了帝国主义的意涵。
图中右侧的建筑即为当时的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侧,沃克斯和莫尔德设计,红砖是一大特色。随着大都会收藏品越来越多,博物馆建筑也在不断扩建,建筑史亦成为博物馆一部分,而图中的红砖设计现在只在博物馆的几处地方能够看到(尤其是雷曼展厅出入口处)。而专门为保存并展览埃及的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而建的透明玻璃展厅则在1978年真正完成并向观众开放。图片来源:D’Alton 1993 The New York Obelisk: or how Cleopatra’s Needle came to New York and what happened when it got here. 该图片拍摄于1928年。
谁的公共空间:公园里的种族和阶级
中央公园的建立伴随着塞内加村黑人社区的搬迁,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和阶级问题。考古发掘显示,这个被驱逐的社区中存在富人和中产阶级,他们拥有房产并能消费得起精美瓷器。这改变了人们对黑人聚落的传统认知,也体现了历史考古学在重构历史话语中的积极作用。
考古学家发掘的塞内加黑人社区使用的精美瓷器碎片,进行了修复处理。图片来源:Rothschild et al. 2022 Buried Beneath the City
写在最后
中央公园不仅是城市休闲的场所,更是一个反映美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从自然景观到建筑艺术,从历史遗迹到社会议题,公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公园的设计初衷是为所有市民提供休闲空间,但历史和现实表明,它更多地成为了白人中上层阶级的专属领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公园正在逐渐成为更多人的共享空间,预示着美国社会可能发生的积极变化。
杰奎琳湖一隅,望向南方,可见公园周围较高建筑。作者跑步时随手拍摄,2022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