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郑州市区域面积、文化、人口、经济、财政及产业分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郑州市区域面积、文化、人口、经济、财政及产业分析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vzkoo.com/question/1729565350600171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近年来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本文将从区域位置、文化特色、人口规模、经济概况、财政状况以及产业布局等多个维度,全面解析这座中部重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

区域位置

郑州,简称“郑”,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今谓绿城,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郑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全市总面积7567.22平方千米。郑州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另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均为国家级)和郑东新区4个功能区。截至2023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为1300.8万人,城镇化率80.0%。

文化特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会员。在华夏民族传统宇宙观中,郑州地区是“天地之中心”,自古以来就是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域内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历史上,夏、商、管、郑、韩建都于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设州。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圣地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登封观星台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全市拥有商城遗址、裴李岗遗址、双槐树遗址、北宋皇陵、轩辕黄帝故里、杜甫故里、潘安故里等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3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6处,可移动文物近15万件(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先后入选14项,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

人口规模

截至2023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1300.8万人,在河南省排名第1位。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40.6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0%,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2023年出生人口9.8万人,出生率为7.59‰;死亡人口6.4万人,死亡率为4.95‰;自然增长率为2.64‰。从年龄结构来看,65岁以上人口130.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0.1%,人口结构在河南省排名最为年轻。

郑州市经济概况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国家中心城市,近十年地区生产总值在河南省排名维持在第1位,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23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617.8亿元,是第2名经济总量的两倍之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到“挑大梁”的作用。近十年(2013年-2023年)来,郑州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13年的19.3%提升到2023年的23.0%,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增加至23.2%,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度愈发加强。从增速来看,在全省经济承压前行、多地市经济增长中枢下移的背景下,郑州市经济仍保持较强韧性。2020-2022年虽受系列不可抗力因素如疫病多发、洪水灾害、极端高温天气等影响,经济增速出现短暂波动回调,但2023年再度强势反弹,达到7.4%的高增速,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2024年上半年又以5.3%的经济增速超过同期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细分指标来看,2023年郑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8%,重点产业链强势发力是拉动经济回升向好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有望为郑州市经济增长再添动力。

郑州市财政概况

郑州市财政收入规模庞大且稳定,财政结构与自给能力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总量角度看,近五年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波动,在2022年达到区间峰值后趋于下行,但总体较为稳定。2023年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收35亿元至1165.8亿元,居河南省第1位。从增速角度看,2018-2022年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逐年放缓,2022年受大规模留抵退税影响甚至出现负增长。但伴随郑州市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叠加上年形成的低基数效应,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回升至3.1%,基本与2020年增速水平相当。从结构角度看,2023年郑州市税收收入786.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7.5%,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来看,2023年郑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76.72%,居全省第2位,区域财政自给能力相对较好。

经济结构及优势产业

郑州市三次产业结构逐渐优化,2016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至2.0%以下,同时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此后第三产业占比维持在50%以上。2019年第二产业占比来到4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逼近60%,此后三次产业结构较为稳定。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39.5:59.3,2024年上半年为1.1:40.3:5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920.0亿元,同比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4254.4亿元,同比增长2.4%。

根据2022年5月发布的《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郑州市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但产业集群规模仍然偏小、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还较为欠缺。“十四五”时期正是郑州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政策举措,破除瓶颈制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因此,郑州市构建“153N”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努力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其中“1”指聚力打造“1号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指提质发展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3”指培育壮大新能源、数字创意、相关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N”指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新型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N个未来产业。

郑州已形成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现代食品制造、新型材料、铝加工制品和生物医药6大主导产业集群,2023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3个百分点。从空间布局来看,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新材料等高耗能重工业多集中分布于郑州市偏西部区县;食品制造、服装家居等轻工业集中分布于郑州市中部区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郑州市东部区县布局较多;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依托郑州市内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这四个功能区,形成数据中心集群,并计划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据中心产业基地。

郑州市各辖区县布局的新兴产业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使原有优势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具体表现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二是培育前沿技术,具体表现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航空航天、数字经济等产业。其中新能源相关产业主要布局在郑州市偏北部区县,如金水区、二七区布局氢能、光伏等产业,惠济区、荥阳市布局节能环保产业;航空航天相关产业主要布局郑州市西部区县;生物医药产业在新郑市、中原区较为突出;数字经济产业主要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故也多布局在郑州市内主城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