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税制改革、控制领土广阔和农业产值增高导致清朝人口激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税制改革、控制领土广阔和农业产值增高导致清朝人口激增

引用
新浪网
1.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093535129_16b33f799001014g4w.html

清朝人口从康熙初年的不足一亿,到乾隆末年突破三亿,创造了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的奇迹。这一现象背后,是康雍乾三代皇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本文将从税制改革、农业投产比提高和可统计疆域扩大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清朝人口激增的原因。

税务制度带来的改变

税务制度,主要指的是"人头税"这种税收方式。自秦朝以来,人头税就是历朝历代最直观、结算统计方式最简洁的收税方式之一。然而,这种税收方式也成为了统治者压榨百姓的工具。在政治清明时期,统治者会根据社会生产力情况降低人头税;而在执政黑暗时期,人头税的税额会无限制提升,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人头税的存在,让百姓不敢多生子女。因为多生一个人就要多缴一份税款,而孩子在成长期间还需要父母抚养,这无疑增加了家庭负担。古代生产力水平有限,普通百姓仅能维持温饱,难以承受高额的人头税。因此,溺婴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家庭不得不抛弃无力抚养的孩子。

清朝时期,人头税对社会人口增长的阻碍日益明显。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康熙年间推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优惠政策。这项政策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开始实行,并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得到补充。虽然这还不是完全取消人头税,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步骤。

雍正即位后,进一步推行了"摊丁入亩"制度,规定以后将人头税归入"地税",不再按家庭人口数量收税,而是按地产数量收税。这一改革对地主阶层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口增长的税收障碍。

正如当时的山西布政使高成龄所说:"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摊丁入亩制度实施后,基层人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育自由"。孩子不再是贫穷百姓的负担,反而成为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一政策的实施,也为清代宗族的大量崛起创造了条件。

随着摊丁入亩的深化,清朝人口持续快速增长。乾隆中后期,人口真正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这是摊丁入亩政策执行后的第四十年、五十年,正好是两代人成长的时间。

翻番了,甚至不止翻了一番

人口增长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这离不开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清朝时期,农业投产比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作物的改变和生产方式的多元化。

红薯在农业投产比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红薯并非中国本土作物,明代末期才引入中国。虽然红薯的营养价值不如大米,但其亩产量极高。在清代肥沃地域,红薯亩产量可达五千斤,而同等土地栽种水稻仅能收获一千斤左右,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投产比。

除了农业投产比的改变,社会生产方式的多元化也推动了人口增长。自宋代开始,北方民族对中原政权的领土侵占促使朝廷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本质上就是大型商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清代虽然闭关锁国,但对外贸易仍在持续,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打开中国大门,也为社会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只要有了就业,社会人口新生就有了意义,社会结构得以稳固。有了税收政策和生产力这两大因素的改变,清朝人口暴增成为必然。

再简单来说,就是"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即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官制度"改为"流官制度"。明朝时期,朝廷对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立当地部族首长为土官,让他们世袭担任。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生产力和文化教育程度,中原王朝并不完全掌握。

到了清代,中央朝廷开始对土官制度进行改革。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朝廷对湖南湘西地区进行改革,清圣祖下令屯兵、驻军、修卡、普及入学教育、设立科举院所等。雍正时期,云贵总督正式提出"改土归流",对土官制度最多的云贵地区进行改革。

改土归流的结果非常显著。在康熙末年,广西总人口仅有一百万左右,到了嘉庆时期却增长到了七百多万,翻了七倍之多。这种变化在很多土司地区都在上演,为清朝人口增长提供了重要补充。

清朝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政策的调整。只要政策允许,人口就会有质的飞跃。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两千年里,增长一亿人口都如此艰难,而在乾隆四十多年统治期间,清朝人口却暴涨到了三亿。清朝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央集权政府最成熟的表现,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疆域为后来中华民族走向近代化、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