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实的年妃:雍正的宠妃,年羹尧的妹妹
史上真实的年妃:雍正的宠妃,年羹尧的妹妹
十几年前,有一部播放量突破100亿次的清宫剧,它就是曾席卷各大卫视的《甄嬛传》。这部火出圈的热播剧,甚至还被译成英语,在欧美地区连番播放,并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捧。
剧中华妃的人设非常不讨喜,刁蛮任性、嫉妒心强、狠辣恶毒,简直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女人。在这部以女人宫斗为主线的大剧中,华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反派。
身为一个被情所困的女人,她深深地爱着雍正,但雍正却是一个花心大萝卜。不仅见一个爱一个,而且还屡次伤害华妃,最终导致她郁郁而终。
那么,华妃的原型是谁?她真的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吗?她的结局如何呢?
《甄嬛传》中的华妃,其实就是雍正时期的年妃,谈起雍正和年氏之间的感情,很多人都会主观性代入《甄嬛传》中的华妃。
实则,年氏在雍正做亲王之时,就已经是侧福晋了。年氏一族隶属于满清时期的汉军镶白旗,胤禛获封雍亲王之时,年氏家族所在的佐领,被划归雍亲王管辖。
据《清实录》记载,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康熙亲自为雍亲王赐婚,将年遐龄的女儿年氏,嫁给雍正做侧福晋。
在此后的15年间,雍正和年氏夫妇相亲相爱,而年氏也不负众望,在此期间为雍正生育了4个孩子。
也就是说自年氏嫁给雍正之后,几乎包揽了所有的生育任务,足见雍正对年氏的宠爱,凌驾于其他妃子之上。
年氏和雍正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而且雍正对年氏也极其宠爱。而这与电视剧《甄嬛传》中,华妃的处境大相径庭。
虽然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甄嬛传》中将华妃这个角色,彻底来了个一个180°大反转,继而让很多不知所以的观众,都认为华妃根本不受宠。
实则,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历史上真实的年氏,自进入雍亲王府邸之后,就一直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否则也不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为雍正接连生育4个孩子。
这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而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年妃不仅是一个贤良淑德的女子,而且心地也十分善良。
她从未因自己的家族势力,以及雍正对自己的宠爱就恃宠而骄。反之,在雍正的后宫之中,以年氏的地位根本用不着去争宠。
雍正对年妃的宠爱,不仅出于他和年妃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和年羹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过,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雍正和年氏之间,的确有超乎寻常的真感情。不过年妃的身体始终十分病弱,并且染上了重疾。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医治,所以只能等待死神的降临。
期间,雍正需要去景陵进行祭拜,但一路上他都十分担心年氏的身体,甚至已经达到了“深为轸念”的地步。
雍正为了表达对年氏的重视,特地在同一年的冬月,册封年氏为皇贵妃,希望借此为她祈福。纵观清朝历史,在雍正一朝年氏是唯一一位,拥有贵妃和皇贵妃两个称号的后妃。
而且,年氏也是有清以来,首个出身于汉八旗的贵妃。但天不假年,年氏还是没有熬过那个冬季,最终病逝于圆明园。
据雍正时期的《起居注》记载,在年氏去世的一段时间里,一向以勤奋著称的雍正,居然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公务,因其过度思念宠妃,所以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政务。
在为年妃举办葬礼之时,雍正下诏要求允祉、允禩、允祥等亲王,以及各路王公、侯爵和大臣、百官等,悉数到场参加哀悼仪式。
期间,雍正不惜屈尊步行为年妃扶灵,一直将她的金棺由圆明园送到了十里庄,全程大约有11公里左右,足见雍正对这位宠妃的重视和爱戴。
不过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在年妃去世后的第二年,曾经备受雍正恩宠、战功赫赫的年羹尧,就因为92条大罪被斩首。
后世认为,年羹尧飞扬跋扈绝非一天两天,但雍正之所以能对他百般容忍,除了与他创下的不朽功绩有关之外,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她就是年羹尧的妹妹。
正所谓爱屋及乌,雍正对年妃的感情之深,早已经超过了普通的妃子,他对年妃的宠爱,也投射到了年氏一族,所以年羹尧才能有恃无恐。
但当年妃香消玉殒之后,内心压抑良久的雍正,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而年羹尧也从“小可爱”,一下子跌落至十恶不赦的境遇。
据史料记载,雍正在处决年羹尧之前,还亲自下了一道诏书:“你自尽之后,如果感觉很冤枉,那么就一定会坠入无间地狱,即便如此也无法消除你的罪孽。”
曾经,年羹尧是雍正倚重的股肱之臣,在年羹尧的帮助下,雍正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后胜利者;此后,也是在年羹尧的力挺之下,雍正顺利平定了边疆。
但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雍正却玩了一招卸磨杀驴。原本,年妃活着的时候,为了不让年妃伤心,雍正并没有对年羹尧动手。
但是当年羹尧的“护身符”消失之后,雍正内心的怒火也随之爆发,而这也成为了年羹尧,走向死亡的必经之路。
当然,雍正身为一位善于思考的君王,他对年羹尧的去留,早已经打好了腹稿。只不过有年妃在一切都好说,如今年妃已离开人世,那么雍正也就无所顾忌了。
古人云:“圣心难测”,雍正的性格阴郁、喜怒不形于色,作为一个颇有权谋和手段的君王,他对年氏的感情是真的,对年羹尧的喜欢也是真的。
但是,当他们开始动摇自己的皇权时,雍正就会毫不留情地出手,年羹尧就是一个例子。
当然,年羹尧之死是否和年妃病逝有关,只有挖掘出更多与之相关的史料,才能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