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真心与妄心的关系
印光大师:真心与妄心的关系
印光大师在《潮阳佛教会演说》中,深入探讨了真心与妄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返妄归真的境界。文章引用了佛教经典如《般若心经》和《楞严经》,并用比喻来解释复杂的佛教教义,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心性的本质
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它廓彻灵通,圆融活泼,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诸法的根本。即使在昏迷倒惑的具缚凡夫之地,心的本质也与三世诸佛完全相同,毫无差异。正如《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是,由于凡夫全体迷背,反而承此功德力用之力,在六尘境中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
返妄归真的过程
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校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
五蕴皆空的实相
《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复还水之本体耳。
众生与佛的差别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
诸佛致极修德,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象,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之心,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槃。
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不但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心,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具。非从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此,但复本有,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
(正)潮阳佛教会演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