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第一”,见证中国制造向“新”而行
这些“第一”,见证中国制造向“新”而行
2024年,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C929大飞机签约全球首家用户,到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再到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落地,一系列"第一"和"首次"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新华社记者 王 翔摄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新华社发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制管作业车间内的数控切板机。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运行试验。中车长客股份公司供图(新华社发)
C929签约全球首家用户
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签署C929客机首家用户框架协议,国航有意向成为C929宽体客机的全球首家用户。C929宽体客机目前处于初步设计阶段,基本型座级280座,航程可达1.2万公里,能满足全球国际间、区域间航空客运市场需求。
作为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订单量超1000架,2024年共交付近50架;商业飞行时间累计超过1.7万小时;已开通15条航线,市场适应性和可靠性持续提升。
世界最大“空气充电宝”开工建设
12月18日,世界最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功率最大、总容量最大、综合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此次项目规划建设两套350兆瓦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机组,储能8小时,发电4小时,能量转化效率将超70%,一次充电可储存280万度电量,能够满足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该项目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壁垒,研发制造出世界最先进的空气透平和压缩机组,并实现核心设备的100%国产化。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9.24亿度,全年可节约标准煤27万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52万吨。
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建成
10月30日,海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二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国内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全面建成。该工厂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占地面积约57.5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为8.8万吨。车间内设置3条智能生产线,通过数字化工单的应用,实现了上料、输送、吊装、切割、焊接等多个工序自动化和智能化,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施工效率提升25%以上。
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中国海洋石油工业正逐步实现智能化转型:全国首个海洋油气生产工艺设备、首个开采工具等一批智能制造基地正加紧建设,国内首个海上智能油田和世界首个可遥控生产超深水平台相继建成……这些新突破、新发展不仅提升了中国海洋石油装备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海洋油气市场中的竞争力。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开航
2024年1月1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承建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意味着中国在大型邮轮制造及运营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2024年12月15日,“爱达·魔都号”已顺利运营近80航次,服务近30万名游客。
全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试跑
3月21日,由中国中车自主研制的中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这款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采用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能量管理策略和控制系统,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
10月7日,中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点火成功,项目推进取得新突破。这台机器联合循环效率超过60%,在将燃料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相比传统燃气轮机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能够有效减少能源浪费;在运行稳定性方面,它可实现连续稳定运行超过8000小时,满足大型电力供应系统对稳定性的严苛要求。
“全球第一吊”成功交付
今年3月6日,新晋“全球第一吊”——XCA4000轮式起重机成功交付,徐工集团再次打破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起重机研发世界纪录。徐工集团每年将收入的5%以上投入技术研发,建立了从整机到核心零部件的一体化研发体系,确保其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项目投产
不久前,广东省珠海市万山区桂山海上风电工业级制氢示范项目成功制氢,标志着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顺利落成。该项目安装了海水淡化、机械电控、电解制氢三个功能模块,电解槽功率为400千瓦,每小时产氢80标方,纯度99.99%以上。海上风电制氢装备成功经受了恶劣天气考验,截至目前已稳定工作600小时以上,总产氢量4.5吨,全年产氢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350吨。该项目在风电制氢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智能远程监控管理系统、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系统识别等前沿技术,有效提高了项目运行效率,为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