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与法律适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与法律适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jzcmfw.com/zixun/17346008.html

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共同犯罪”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在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根据其在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所实施的具体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犯罪数额”,则是指犯罪行为所涉及的金额数量,这一概念广泛适用于财产性犯罪(如盗窃、诈骗、贪污受贿等)以及其他量化犯罪情节的案件中。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与法律适用 图1

本文旨在探讨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问题,并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分析犯罪数额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及其法律适用。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法律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共同犯罪与犯罪数额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行为。共同犯罪人包括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等不同种类。每一种共犯人的刑事责任轻重,取决于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犯罪数额的概念与性质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与法律适用 图2

犯罪数额是财产性犯罪中重要的量化指标,通常用于衡量犯罪情节的严重程度。例如,在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贪污受贿罪等案件中,犯罪数额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和量刑幅度。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各共犯人的行为以及所产生的实际损失或利益。

(三)共同犯罪与犯罪数额的关系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是判断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具体而言:

  1. 主犯通常是犯罪数额的最大受益者或主要决策者,在量刑时会因其地位和作用而承担更大的责任。
  2. 从犯由于其辅助性和次要性,其承担责任的范围通常受限于其参与的部分。
  3. 胁从犯则因其被迫参与犯罪行为,可能依法减轻处罚。
  4. 教唆犯的责任认定与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数额密切相关。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认定规则

(一)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的统一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必须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其客观行为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在诈骗案件中,如果甲乙二人共谋实施诈骗,并明确约定诈骗金额为50万元,则二人的主观故意即是以该数额为目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诈骗行为可能仅得逞部分金额,此时需要区分既遂与未遂部分,并根据法律规定对各共犯人分别定罪量刑。

(二)共同犯罪人之间责任的分担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需结合各共犯人的具体作用进行。例如,在盗窃案件中,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盗窃行为,则乙的行为直接决定了犯罪数额的大小。在此情况下,甲作为从犯,其刑事责任范围应限于乙所盗窃的具体数额。

(三)共同犯罪中的部分参与规则

根据刑法理论,共同犯罪人只对自己参与的部分犯罪数额承担责任的规则被称为“部分参与规则”。这一规则体现了责任自负原则,确保各共犯人仅对其实际参与或能够控制的犯罪结果承担刑事责任。例如,在非法集资案件中,如果甲仅参与了前半段时间的集资行为,则其只应对该阶段内的犯罪数额负责。

(四)共同犯罪中的特殊情形

  1. 共同过限行为

如果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某共犯人实施的行为超出了共同故意范围,则超出部分属于个人单独犯罪。在此情况下,其他共犯人对该超出部分不负刑事责任。

  1. 犯罪未逞与中止

如果在共同犯罪中,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或主动中止行为导致犯罪未能得逞,则需根据各共犯人的参与程度和实际作用,分别认定其犯罪数额并依法处理。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计算规则

(一)主刑与附加刑的关系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通常仅影响主刑的适用,而不直接决定附加刑(如罚金、没收财产等)。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犯罪数额也可能成为附加刑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赃物与违法所得的区分

盗窃、诈骗等犯罪中的犯罪数额通常以实际受损金额为计算标准。在共同犯罪中,如果各共犯人对赃物的处理有明确分工,则需根据其参与的具体环节和行为来认定其对应的犯罪数额。

(三)共同犯罪中部分未能实现的犯罪数额的处理

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有时仅部分犯罪行为得逞。例如,在抢劫案件中,甲乙二人共谋抢劫价值10万元的财物,但实际只抢得5万元,则需根据各共犯人的具体行为和分担的责任,分别认定其对5万元或其他数额负责。

(四)共同犯罪中的数额累加与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共同犯罪人可能因多次作案或多起犯罪而构成犯罪数额的累加。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需注意避免将不同犯罪事实简单相加,导致超出实际危害结果。

共同犯罪中对犯罪数额的法律适用

(一)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协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六条至二十八条的规定,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的刑事责任需结合其参与的具体行为及犯罪数额进行认定。实践中,需注意将总则规定与具体罪名(如盗窃罪、诈骗罪)的分则规定相结合。

(二)罪名选择与犯罪数额的关系

在共同犯罪中,需根据各共犯人的实际行为和参与程度确定其罪名,并结合犯罪数额进行定罪量刑。例如,在一起贪污案件中,部分共犯人可能因未直接参与具体金额的提取而仅以从犯论处。

(三)数罪并罚与共同犯罪数额的关系

如果在共同犯罪过程中,各共犯人实施了多种犯罪或涉及多个罪名,则需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数罪并罚。此时,犯罪数额需分别计算,并综合考虑各罪的量刑结果。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盗窃案中的共同犯罪与数额认定

甲乙二人共谋实施盗窃,并约定目标为某公司价值10万元的货物。在实际作案过程中,由于乙中途退出,最终仅盗取价值30万元的货物。法院审理认为,甲乙两人在共同犯罪中分工明确,但乙未参与后续盗窃行为,因此仅应对30万元部分负责。

案例二:职务侵占案中的部分参与规则

丙丁二人合谋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司资金。丙负责伪造账目,丁负责转移资金,约定目标为10万元。最终,两人共同挪用60万元。法院认定,丙丁两人均应对60万元犯罪数额负责。

结语与建议

在共同犯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是影响刑事责任分配的关键因素。司法实践中需严格遵循刑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及具体参与程度,确保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实现。同时,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应注重对共同犯罪人意思联络与实际行为的审查,避免出现责任认定偏差。

建议:

  1. 司法实践中应加强对共同犯罪人主观故意和行为分工的调查,明确各共犯人的责任范围;
  2. 对于复杂共同犯罪案件,可借助司法鉴定等方式,科学计算各共犯人的具体犯罪数额;
  3. 在法律宣传与教育中,应强调共同犯罪中的个人责任意识,避免因误解“法不责众”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