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六大梗!西伯利亚种土豆、德国落榜美术生
历史上六大梗!西伯利亚种土豆、德国落榜美术生
历史上总有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趣事,它们或源于战争,或源于政策,或源于个人命运的转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充满历史味道的“梗”,它们不仅令人会心一笑,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知识。
西伯利亚挖土豆:战俘时期的“樱花味”土豆
二战即将结束时,日本关东军中的精锐已被转移,剩下的70万军队大多是装备不齐的新兵。前苏联军队势如破竹,俘虏了60万日本士兵。为了解决战俘的吃饭问题,苏军将老弱病残释放,将剩下的士兵带到西伯利亚进行劳动改造。
西伯利亚虽然土地肥沃,但气候环境极其恶劣,再加上战争,非常缺少男性劳动力。这些战俘就在不停地种土豆、刨土豆中度过了战俘时期。于是后来有人调侃,前苏联那几年生产的土豆总是有股樱花味。
回家过圣诞:美国指挥官的失败预言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指挥官麦克阿瑟曾嚣张地表示,圣诞节到来之前就会结束战斗。然而,中国军队的反击让美军三年的圣诞节都过得不那么愉快。因此,现在美军甚至严禁执行任务时提“回家过圣诞节”,否则就按影响军心处置。
德国落榜美术生:从艺术梦想者到战争狂人
希特勒在成为历史推动者之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艺术生。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但两次落榜。梦想的失败伴随而来的还有家庭上的打击,落榜的两年中父母相继离世,家里的积蓄也消耗殆尽。一场经济大萧条席卷德国,希特勒连肚子都填不饱,更别提追求梦想了。
就在自己已经吃不饱的情况下,希特勒又看见了犹太商人将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入河中,觉得自己饱受摧残和不公的希特勒就这么走上了一条疯狂的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玉皇大帝赫鲁晓夫:玉米政策的得与失
赫鲁晓夫的人生和玉米有着扯不开的联系。在苏俄吃不上饭的时候,是赫鲁晓夫创造了玉米大丰收的奇迹,玉米让他获得了名声和权力。然而,当他发现玉米不仅能让人吃饱,还能将奶牛的产奶量提高四倍还多时,他回到苏联时带回了4500吨的玉米种子,并下令全国都改种玉米。
但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很多地方都颗粒无收,爆发了新一轮的农业危机。因此,苏联的百姓称赫鲁晓夫为库库鲁斯,翻译成中文就是玉米的意思。
坚不可摧马奇诺:防线的讽刺性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将军马奇诺担心德国会突然发起攻击,于是申请在边境修建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这条防线经过十二年的打造,花费了50亿法郎,内部设施齐全,外部布满了雷区和铁丝网。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士兵根本没走有防线的路,绕道直接攻进了法国,这条防线最终成为了一个笑话。
大预言家肯尼迪:预言的反讽
肯尼迪曾预言:“只要我还活着,中国就肯定造不出原子弹。”然而,肯尼迪在1963年去世,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网友调侃道,为了我国能造出原子弹,肯尼迪竟然“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真是舍生取义。当然,这些也只是玩笑话,真正做出贡献的是无数甘愿隐姓埋名,甚至为此献出生命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