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词典:江汉平原
地理词典: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不仅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还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特点、农业资源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全面介绍这片富饶的土地。
江汉平原概况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因而得名。其面积约3万平方千米,介于29°26′N~31°10′N、111°45′E~114°16′E之间,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为“两湖平原”。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西起枝江,东至武汉,北达钟祥,南连洞庭湖平原,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城市有武汉、荆州、潜江、天门、仙桃等。江汉平原自古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该地区是我国少有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而且质量优良,市场广阔。
江汉平原地理气候
江汉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扬子准地台江汉断拗,地势较为低缓,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米以下,大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与中国整体上西高东低的地势变化特点一致。平原内部湖泊很多,包括洪湖、长湖、排湖、大同湖等,各水域相互交错,地表以河流的冲积物和湖泊的淤积物为主,与其他平原有较大的差异。长江、汉江、东荆河的地势一般在8~38米之间,江河之间形成凹地,并且地下水位距地表深度在0.5~1.0米之间,因此几乎每遇暴雨,必有涝灾。
江汉平原内的山地
江汉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时间约2000小时,年降水量在1100~1300mm之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有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4~9月份。
农业资源
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产区,至今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经济和社会作用。据记载,江汉平原出产的粮食和棉布自明朝起就已经闻名全国,特别是在清代中期,几乎每年都有超过3600万石稻谷进入市场流通,其中3000万石为商品粮。如今的江汉平原地区以物产丰饶而闻名,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这里还是中国优质高产的棉区之一。另外,江汉平原水产丰富,盛产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以及鲤、鲫、桂、乌鳢等鱼类,同时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菱、芦苇和水禽等水产品。
江汉平原农业河流改造
由于地势低洼,江汉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江流经江汉平原时,河道弯曲,有“曲莫如汉”之说,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汛期时过洪能力低,加上内湖水位上涨,很容易发生严重的涝灾。据记载,1644年到1949年间,荆江大堤共决口19次,仅1931年的决口就造成超过3000平方千米的良田被淹没,死亡人数达到12万之多,并造成300多万人无家可归,洪灾的危害可见一斑。为加强水利建设,中国政府从1949年开始对荆江、汉江、东荆河等河流的堤坝进行了加固和整修,并于1952年建成荆江分洪工程,之后的1956年又建成了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这些工程措施大大加强了当地防洪防涝的能力。1968年,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与沿江堤坝相配合,不仅大大减轻了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提高了防洪标准,并且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文化
江汉平原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饶的物产养育了当地勤劳聪慧的人们,也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饮食方面,江汉平原的人们有每逢端午吃黄鳝的习惯。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每逢三月三,当地人会用地米菜煮鸡蛋,相传为华佗治病之方,不仅美味,还能预防疾病。江汉地区还流传有独特的地方戏曲和民间艺术,如荆州花鼓戏、天门民歌等,这些文化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江汉平原人民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