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与中国的参与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与中国的参与
百年变局之下,世界形势风起云涌,国际经贸体系、货币金融体系备受冲击。2022年初以来的俄乌冲突,以及其招致的西方国家大规模金融制裁措施,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一定的震动。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当中,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调整的呼声也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似乎面临一定的变数。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会如何演变,回顾历史可能有助于思考这一问题。
当我们观察国际货币体系的时候,有三个要点需要明确:世界本位币是什么?主导的汇率制度是什么类型?国际收支调节的主体和主要方式是什么?下文中我们的分析将使用这三个视角,对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中国近些年来参与改革进行回顾。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和崩溃
经历了二战的洗礼,以及数十年国际货币体系的乱纪元之后,世界各国迫切地需要在各大领域重建秩序,以推动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于布雷顿森林这个美国小镇,经过为期三周的紧张谈判,各方达成协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因为这个地点的原因,该体系又被称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三个视角来观察该体系:一是美元与黄金以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比例挂钩,“美元和黄金一样好”,美元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本位币。二是从汇率制度来看,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但可以调整的汇率制度。这两点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双挂钩体系”。三是在国际收支当中,经常项目自由可兑换,但是国际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新成立的IMF向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的困难。
这个体系显然反映了二战前后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元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强化。当然,这个体系一度为全球提供了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特别是与马歇尔计划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但是其内在的缺陷也随之暴露了出来,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难题。即,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了越来越大的美元需求,为了满足这些增长的美元需求,美国就得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输出美元流动性,但这样就会导致美元流动性泛滥,从而难以维持住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例。反之,如果美国拒绝向世界提供充足的美元流动性,那么世界就会陷入“美元荒”,从而使其他国家的货币难以维持住对美元的固定汇率。
事实证明特里芬教授的担忧是正确的,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多次美元危机。在此过程中,人们一度试图对原有体系进行修补,比如用特别提款权(SDR)来替代黄金,使之成为储备货币。这种尝试导致了SDR的诞生,但SDR既没有替代黄金,也没有替代美元,其发挥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最终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走向了崩溃,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了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本文原文来自《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月刊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