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餐后嗜睡丨午餐过后经常感到昏昏欲睡,究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出现了健康问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餐后嗜睡丨午餐过后经常感到昏昏欲睡,究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出现了健康问题?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edenclinic.hk/2024/09/%E9%A3%AF%E6%B0%A3%E6%94%BB%E5%BF%83/

午餐过后常常感到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究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健康问题呢?

为什么一食饱饭就眼瞓无力?

午餐过后常常感到昏昏欲睡,这种现象究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健康问题呢?

一般认知:饭后更多血液流向消化系统

大多数人认为,饱餐后,人体的血液更多地流向消化系统,导致供应大脑的血液减少,因此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这种说法完全正确吗?

原因一:晕碳现象(餐后嗜睡)postprandial somnolence

饭后昏睡的状态被称为“晕碳现象”,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征兆。特别是在食用大量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白米、白面)后,血糖会迅速上升,身体分泌大量胰岛素以将血糖转化为葡萄糖,提供给细胞作为能量。当血糖波动时,容易感到昏昏欲睡,这就是晕碳现象。

除此之外,自律神经的反应也是造成饭后困倦的另一个原因。

原因二:自律神经失调与进食的关联

从自律神经的角度看“饭气攻心”。

压力与进食

在生理层面上,压力与进食会激活自律神经系统的不同分支,即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食物会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一系统也被称为“休息与消化系统”,因其负责促进癒合和消化功能。相反,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警觉性增加。

自律神经系统控制我们无意识的生理过程,例如呼吸、消化和血液流动等。交感神经系统通常启动“战鬥或逃跑”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抑制这些反应,并促进身体放松和恢复。

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对健康和身体平衡至关重要,因此保持两者的平衡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關鍵。

当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愤怒或恐惧等情绪中,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增强,从而激活相关的腺体和器官,促使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分泌增加,并导致心跳加快和血压升高。同样,过量摄取糖分、咖啡因,以及吸烟饮酒等,也会引发类似的化学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在白天占主导地位,帮助我们保持警觉、自我保护并进行日常活动。然而,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至關重要。如果交感神经长期过度活跃,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当肾上腺素和内啡肽大量分泌后,身体常会感到疲倦或虛弱,此时需要副交感神经的介入,让身体进入休息模式,以恢复活力。

理论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情况是,当面对压力时,压力荷尔蒙分泌迅速,而副交感神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启动,让身体恢复平衡。

当食物进入胃部时,副交感神经被激活(食物是副交感神经的“燃料”之一)。这时,副交感神经开始运作,让人體逐漸进入休息状态,這就是為什麼飽餐後人會感到困倦的原因。

简单来说,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于人体的作用,就像車子的油門和煞車。进食的过程中,交感神经相当于油门,让身体保持兴奋和加速;而当食物进入胃部后,副交感神经开始发挥作⽤,像踩下煞車⼀样,使身体放松,因此人会感到昏昏欲睡。

原因三:从荷尔蒙的角度来看

食欲素

当我们进食时,体内会分泌食欲素(Orexin),这种物质有助于保持中枢神经的清醒状态。然而,进食后,食欲素的分泌会减少,因此我们会感到昏昏欲睡。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半夜睡不著时,特别想吃东西?或者是晚上睡不好,早上起床时也感到饥饿?这就是食欲素的作用。当其分泌增加时,你会保持清醒,并感到饥饿;当食欲素减少时,则会感到疲倦,並且食欲下降。因此,睡眠质量不佳可能间接导致过度进食。

色氨酸

含有色氨酸的食物,如火鸡、鸡肉、鱼类、乳制品(如起司和优格)以及鸡蛋,可能也会让人在进食后感到疲倦。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能帮助身体产生血清素,而血清素在调节情绪和睡眠周期中扮演重要角色。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身体吸收色氨酸,因此,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餐点会让人容易感到困倦。

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胆囊收缩素的分泌会直接影响神经传导物质的产生,如血清素和褪黑激素,这些物质会让我们感到困倦。

生长激素促释素(Ghrelin)

生长激素促释素(Ghrelin)是一种短效因子,由胃部在进食前分泌,能大幅促进食物的吸收。食欲素分泌细胞可以被肥胖荷尔蒙抑制,但会受到生长激素促释素和低血糖的激活,换句话说,高血糖会抑制食欲素的产生。

瘦体素(Leptin)

瘦体素是一种促进脂肪燃烧与分解的荷尔蒙,与食欲素不同,它能降低食欲并增加脂肪代谢。睡眠质量不佳会抑制瘦体素的分泌,从而增加肥胖风险。因此,优质的睡眠有助于减少食物摄取,尤其是降低对碳水化合物的渴望。

压力

当人感受到压力时,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这是因為大脑有能量守恆的需求,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消耗大量能量(其唯一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因此,在压力下,人往往會通过过量进食来补充能量。

情绪(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与情绪波动有密切关联。情绪波动较大的人通常会依赖碳水化合物来舒缓情绪,因为这可以减少身体对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的需求。

中医角度看“饭气攻心”原因

从中医角度來理解,饭后疲倦(俗稱“饭气攻心”)可以從脾胃的功能与气血的运行來解释。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食物和转化养分成气血,以供应全身。如果脾胃功能较弱,或进食过多、食物难以消化,便会使脾胃负担加重,无法顺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這樣的情况下,身体会耗损气血来进行消化,进而导致疲倦。

原因1. 脾胃虚弱与饭后疲倦

食物进入体内后,首先需要在肠胃中消化,并通过人体的气血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和养分(中医称为“气化”)。当消化能力减弱,脾胃无法将食物顺利转化为气血,例如食用了难以消化的食物或过量进食,未能及时转化为能量前,反而先耗损了自身的气血。这就像一个人想要外出吃饭,但餐厅位于高山的另一邊,还未到达用餐地点便已耗尽体力。

所谓“饭气攻心”,就是由于过量进食导致正气虚弱的现象。当进食过多,脾胃变得虚弱,会让人感到短暂的疲倦。此外,过量进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导致食物滞留,从而引发腹胀、便秘等问题。脾胃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输布水液,会形成中医所说的“水湿痰饮”病症。

水湿影响上焦,可能引起鼻敏感、鼻塞、流涕,甚至咳嗽、气喘;影响中焦,会出现心悸、胃胀、肋痛、腹脤、腹泻等症狀;影响下焦,则表现为尿频、水肿等问题;水湿侵入皮肤还可能引发湿疹。

现代都市生活压力大,很多人习惯通过美食来减压。然而《黄帝内经》早有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意思是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都需要消耗人体的气血,适量进食可以补充能量,但过量进食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造成食积。过饱会损伤脾胃,使气血生化不足,无法支持全身正常运作,导致疲倦感,这就是中医所说脾虚湿重的表现。

原因2. 食物质量与份量的影响

中医强调“饮食有节”,进食过多或摄入难以消化的食物会让脾胃无法正常运化,形成“食积”,这就是过量进食或不当饮食引发的疲倦。高升糖指数食物(如白米、白面)引发的“晕碳现象”,可以类比于中医所说的脾胃无法迅速转化高糖食物,导致食积、气滞,进而出现疲倦。

原因3. 自律神经与中医的“气机调节”

自律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与中医的“气机”概念相似。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可视为“气机升发”,而副交感神经主导的消化过程则可以理解为“气机的收斂”。进食过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启动,对应于中医的气机运化过程,这时脾胃运化食物,促使身体进入休息状态,导致饭后疲倦。

原因4. 气血虚与过度压力

中医认为长期压力会耗损气血,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这与“压力激活交感神经”类似。压力过大、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运化能力,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加重饭后疲倦的感觉。这是因为脾胃虚弱无法有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导致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无法快速恢复。

原因5. 湿气与食积的影响

文章提到饭后过量进食会导致“晕碳现象”,这与中医中的“食积”和“湿气”理论相吻合。中医认为,过量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会形成食积,脾胃无法及时将食物消化和转化为气血,容易引发“湿邪”内生。这样的情況下,湿气滞留於体内,可能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加劇疲倦感。

中医如何治疗“饭气攻心”

针对上述饭后疲倦的不同情况,中医的处方会根据具体症状来进行辨证施治。以下是每种情况的常见中药处方和治疗原则:

1. “脾胃虚弱”引起的饭后疲倦

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胀气、饭后昏昏欲睡、体倦乏力。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促进运化。

常用处方:

  • 四君子汤:

  • 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 作用: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 参苓白术散:

  • 成分:党参、茯苓、白术、山药、莲子、扁豆、砂仁、桔梗、薏苡仁、大枣、甘草。

  • 作用:健脾补气,除湿止泻,改善脾虚所引起的饭后疲倦。

  • 香砂六君子汤:

  • 成分: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木香、砂仁。

  • 作用:调理脾胃气滞,健脾和胃,促进消化,改善脾胃虚弱伴有食滞的情况。

2. “过量进食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导致的饭后疲倦(食积)

症状:饭后胀满、腹胀、嗳气、便秘、口臭重。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常用处方:

  • 保和丸:

  • 成分: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半夏

  • 作用:消食化滞,理气和胃,特别适合食积导致的胀满和疲倦。

  • 枳实导滞丸:

  • 成分:大黄、枳实、黄芩、神曲、茯苓、泽泻、白术

  • 作用:消积导滞,清热健脾,适用于食积内热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症狀。

3. “气血虚弱”引起的饭后疲倦

症状: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头晕目眩、乏力、心悸、饭后感到极度疲倦。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健脾益气。

常用处方:

  • 八珍汤:

  • 成分:当归、白术、茯苓、熟地黄、川芎、党参、甘草、白芍

  • 作用:补气养血,调理气血虚弱,适合脾虚和气血不足引起的疲倦。

  • 归脾汤:

  • 成分: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当归、远志、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 作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特别适用于气血亏虚导致的食后疲劳、心悸等症狀。

4. “压力大、情绪紧张”引起的自律神经失调导致的饭后疲倦

症状: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头痛、疲倦感强烈、饭后更加明显。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调节气机。

常用处方:

  • 逍遥散:

  • 成分: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

  • 作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适合肝气郁结、脾虚引起的情绪紧张和疲倦。

  • 柴胡疏肝散:

  • 成分:柴胡、枳壳、陈皮、白芍、香附、川芎、甘草。

  • 作用:疏肝理气,解郁和胃,适合气机不畅导致的疲倦、食后不适等。

5. “湿气滞留(脾虚湿重)”引起的饭后疲倦

症状:身体沉重、饭后疲倦、四肢无力、腹胀、口黏、舌苔厚腻。

治疗原则:健脾燥湿,化湿祛浊。

常用处方:

  • 平胃散:

  • 成分: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 作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适用于湿滞中焦、食后疲倦、腹胀等。

  • 藿香正气散:

  • 成分:藿香、紫苏叶、白芷、白术、茯苓、厚朴、陈皮、半夏、桔梗、甘草、大枣、生姜。

  • 作用:化湿和中,理气解表,适合湿气重、脾胃虚弱导致的食后疲倦。

总结

饭后疲倦在中医中可归因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气滞留等多种原因,因此具体的中药处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體病因和症状来辨证施治。不同的处方针对不同的病理机制,针对性地改善消化功能、调理气血和脾胃。

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人类营养学硕士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硕士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中医学临床妇科学深造证书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