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AI通识课能文理通识吗?
大学AI通识课能文理通识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专业人才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今年9月,全国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像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就实现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高校为何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是否适合所有专业学生?大学生会对这门课感兴趣吗?
高校为什么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罗熊表示,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复合型人才。通过建设学科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将传统优势专业与人工智能结合升级,可以打破课程时空界限,提升专业教育资源,拓宽通识教育资源,方便学生碎片式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还有利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通过为学生配备“学校+企业”双导师、本硕博贯通培养等形式,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课程“大模型”在预测教学问题与人才培养规律方面的突出优势,建构从信息采集、分析研判、执行监控、反馈调整的“大模型”数字化教评系统,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此外,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因其自身超时间、超空间、超领域、超层级的特点,在推进思政课建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北京科技大学设计开发的精准扶贫虚拟仿真实践系统和全息投影互动教学系统,已作为教改典型向全国高校推广。
人工智能通识课教什么?
北京建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侯平英介绍,学校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以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课程分为五部分,包括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四个模块,即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和实践实训,以及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的计算部分内容。
学校已打造出“1+X+N”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1”代表1门面向零基础、不区分专业、大一阶段必修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X”代表多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的智能技术基础选修课;“N”代表多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类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设计了实训环节,即通过课题设计,让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综合设计和创新设计任务。例如,通过三维扫描和AI建模技术,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化重建,创建三维模型。
大学生爱不爱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二学生王宇康表示,人工智能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让他掌握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方法;二是让他找到了人工智能与科研学习的结合点。通过课程学习,他在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时,能够根据人工智能的特点提出更有效的问题,也能更好地分辨模型生成结果的可靠性。
他了解到,许多不同专业的同学也对人工智能通识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早已不局限于计算机专业一隅,各行各业都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航天的同学会用人工智能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学习经济的同学会用人工智能分析市场趋势;学习外语的同学在用人工智能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他们也都希望学习更多的人工智能知识,为自己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
开设AI通识课是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表示,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对AI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高校开设AI通识课程已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共识。
全球范围内,众多顶尖高校如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已经将AI纳入通识教育范畴。这些学校的课程不仅传授AI技术的核心原理,更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AI技术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影响。
国内高校也在积极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以适应时代需求。像北京市教委就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深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改革,支持高校以辅修专业、微专业、双学位等形式鼓励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专业学习。
AI成高校师生“好帮手”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计卫星表示,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变革。大学校园是这些技术的发源地之一,也成为智能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所。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将智能技术引入教师课堂评估,构建了一套基于文本、声音和视频等多模态数据的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运用语音识别、动作识别、表情识别等多模态分析技术,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识别,并深入分析授课内容,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精准化解析和教学效果的持续性反馈。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面向全校推出了AI工具平台,集成了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知识图谱、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多项技术,帮助师生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本文原文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