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非遗说节气·立春丨初春始,迎新岁,“蚂拐”闹新春
广西非遗说节气·立春丨初春始,迎新岁,“蚂拐”闹新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通过独特的“蚂拐节”庆祝立春和春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展现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在四季
轮回流淌,不曾虚度
广西文明网联合
广西日报爱上非遗(有梦乡村)全媒体工作室
推出“广西非遗说节气”专栏
本期“广西非遗说节气”
让我们一起走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壮族蚂拐节
感受立春的气息
今年的春节,多了一层别样的仪式感。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乙巳蛇年,我们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千年非遗技艺让年味更浓,既彰显中华民族精气神与文化魅力,又承载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启新年。
2025年青秀山新春灯会上,绚烂花灯引来众多游客观赏。记者潘浩 摄
立春和春节都是一年的开端,春节是岁始,立春是时始。红水河是西江上游的重要干流。千百年来,红水河滋润着两岸的沃土,孕育出稻作文化、干栏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耕民族,壮族先民认为蚂拐(即青蛙)是掌管风雨的使者。所以,每当春节到来之时,红水河流域的壮乡村寨群众便会组织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壮族蚂拐节表现出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高东风 摄
壮族蚂拐节以祭拜蚂拐为核心,是一种民间祭祀性的节庆活动。2006年,壮族蚂拐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民俗活动现场。高东风 摄
壮族蚂拐节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有找蚂拐、祭蚂拐和葬蚂拐等程序。活动从正月初一或正月初二开始,有的历时5至7天,有的长达一个月,人们围绕蚂拐开展祭祀、游村祈吉祥、立幡、歌会、吃蚂拐饭等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祈求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壮族蚂拐节活动内容丰富,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图为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村民表演《蚂拐斗毛人舞》。高东风 摄
壮族蚂拐节活动从找蚂拐开始。正月初一(有的地方为正月初二)早饭后,大人小孩三五成群下田间地头寻找蚂拐。谁先找到蚂拐,就大喊一声“嚎”或燃放鞭炮,示意已经找到了蚂拐。人们便停止寻找蚂拐,向首先找到蚂拐的地方聚集。蚂拐被郑重交给麽公,麽公小心翼翼地放入蚂拐棺,抬棺者在众人的簇拥下和铜鼓的敲击声中,将蚂拐棺护送到蚂拐亭。
南丹县吾隘镇昌里村丹炉屯的蚂拐亭。韦听溪 摄
接下来就是抬蚂拐棺游村活动。蚂拐队员抬着蚂拐棺材在前,麽公和铜鼓队紧跟其后,在热烈的鞭炮声和铜鼓声中,游村队伍挨家挨户上门送祝福,祝贺主家新年万事如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游村仪式结束后,蚂拐棺再次被安放在蚂拐亭里,人们陈放祭品、焚香供奉。蚂拐亭里往往安置铜鼓,村民们每天轮流敲击,为节日营造热烈欢乐的气氛。
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抬蚂拐棺巡游现场。韦诗婕 摄
祭蚂拐主要在正月十五举行,主要活动为立幡、祭祀、举行蚂拐歌会等。当天一大早,村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祭品或祭具,布置祭台;另有村民到竹林砍来一株高大的青竹,抬到祭台前,系上彩色丝带,制成蚂拐幡。做好准备工作后,在麽公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在沿袭固定的蚂拐坟边竖起蚂拐幡,摆上祭品,敲打铜鼓皮鼓,祭祀蚂拐。
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立幡仪式现场,蚂拐旗幡迎风飘扬。陆权香 李彬华 吕思颖 摄制
如果说红水河流域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蚂拐节活动时间、程序、内容大同小异,那么他们之间主要区别就在于蚂拐歌会的活动形式。
东兰地区蚂拐歌会以“唱”为特色。先是男女老歌师唱开台歌,歌词主要是蚂拐节来历、赞颂蚂拐的功绩、祈祷蚂拐神的庇佑等。开台歌完毕,对歌开始。对歌往往从问候歌开始,到试探歌、盘歌(互相问答的歌)或抒情歌,最后为情歌。有男女对唱,有本村和邻村对唱,场面热闹非凡。
东兰县巴畴乡巴英蚂拐节民俗活动现场,当地群众唱响迎客歌。高东风 摄
南丹地区蚂拐歌会以“舞”为特色。姑娘们进行献祭舞、犁田舞、播种舞、插秧舞、耕田舞、收割舞等舞蹈表演,扮演青蛙的小伙子们则在一旁跳起青蛙舞,人们还运用蚂拐轿、牛头、犁、面具等道具,增加节日氛围,生动再现了人与青蛙在稻田里同耕共乐的和谐景象。
在南丹县那地村举行的蚂拐节上,当地群众跳农耕舞。高东风 摄
天峨地区蚂拐歌会以“跳”为特色。人们以“跳”各种田间劳作、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场景和各类竞技游戏为乐,主要有蚂拐舞、拜铜鼓舞、征战舞等,以“足蹈”为主,“手舞”为辅,动作简单,风格朴实,为人们喜闻乐见。
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蚂拐节现场,村民正在跳春耕舞。高东风 摄
按照传统习俗,蚂拐节活动结束后,全村进行聚餐,俗称“吃蚂拐饭”。蚂拐饭就是各家奉送的祭品,人们认为吃了祭祀过蚂拐神的祭品,就会获得蚂拐神的保佑,能带来好运,消灾祛难,阖家幸福。
群众快乐聚餐。高东风 摄
壮族蚂拐节承载着千百年来壮族民众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生活平安的愿望和追求,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它集辞旧迎新、祭祀、歌舞展演、联谊交流、游戏娱乐等为一体,凝聚壮族人民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等丰富灿烂的文化内涵。
天峨县纳洞村红水河壮族蚂拐民俗文化节活动现场壮观的“火把阵”。高东风 摄
一年之计在于春
让我们
怀揣对新一年的期待
从春天出发
向着希望而行
本文原文来自广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