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原生家庭曾是南京城市中产,却被三次打回赤贫
朱元璋的原生家庭曾是南京城市中产,却被三次打回赤贫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之一,他的原生家庭经历了一段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历程。从南京郊区的中产之家到安徽凤阳的贫苦农家,朱元璋的家族经历了三次阶层跃升又三次被打回原形的循环。这种命运的起伏不仅塑造了朱元璋坚韧的性格,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其复杂的个性,其原生家庭对其影响重大。说起他的原生家庭,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不就是安徽凤阳的贫苦农家吗?其实不然,朱元璋是他家中第一个凤阳人。
按当时的行政规划,他爷爷算是南京人(金陵句容,今天归属镇江,富裕的全国百强县市),他父亲是泗州盱眙人,就连他几个哥哥都生在今安徽蚌埠的五河。这曾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中产之家,三次几乎实现阶层跃升,却三次被打回原形,不得不持续向更加偏僻贫穷的地区迁徙,到朱元璋少年时候彻底陷入贫困。朱元璋的生长环境,是他家祖孙三代里最艰苦的一个。
为父母修墓立碑,等于是给自己原生家庭的一个盖棺论定的评价
朱元璋的早年艰辛为人所共知,他也曾经并不回避对自己的艰辛往事,一字一句都镌刻在他为父母修建的皇陵碑上。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在老家凤阳为父母修陵。这一年里朱元璋已经50岁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一时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仿佛“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翰林侍讲危素奉命撰写了皇陵碑文,朱元璋读罢却并不满意。危素是当时著名的文苑大家,也是史学大家,在元朝就身居高位,对朱元璋起兵的历史想必十分熟悉。
老臣危素,故意美化朱元璋的原生家庭,让朱元璋十分反感(不过朱元璋原本也烦他)
但朱元璋认为危素的文章写的是“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动笔,写下《御制皇陵碑》文,揭露了自己的艰难往事。这一千余字至今镌刻在凤阳皇陵碑上,赵翼(就是那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赵翼)评价其文“粗枝大叶,通篇用韵,必非臣下代言也”。这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回忆录,在这篇作品中,朱元璋亲自为后世读者梳理了自己原生家庭的环境。
《御制皇陵碑》拓片
朱元璋用很简短的文字记述了自己的家族史,只有十六个字: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这说的是他的父亲朱五四在凤阳的艰难谋生之路。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然而他的家族并不是一直都那么穷。朱家三代人有几次几乎实现了阶层跃升,从无产者佃农晋升为准中产自耕农,然而又迅速被打回原形,这对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而言,是一种真正的折磨:沉重的命运枷锁,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挣脱的。
朱元璋原生家庭迁徙史
若问朱元璋的老家在哪里,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凤阳,其实并不准确。爷爷朱初一原本住在金陵句容朱家巷,祖上几辈人辛勤耕耘,已经过上有房有地的中产阶级生活了,但架不住徭役折腾。在凶残衙役的皮鞭棍棒之下,朱初一只能舍弃了房产地产,带着两个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伯和父亲,逃到淮河下游的泗州。勤劳的朱初一带着两个能干的儿子在这里奋斗几年,终于又攒钱买了一小块自己的地,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爷爷朱初一选择落脚的地方,具体而言是泗州的盱眙县。
盱眙地形,极度低洼,洪灾面前无处可逃
盱眙这地方河网密布,在当代以盛产小龙虾而闻名。然而朱元璋的那个时代,这种美味的入侵物种尚未到来,盱眙的河网密布只能意味着地势低洼,一旦发大水就是没顶之灾,百里以内的一切人类生活痕迹都会被一朝抹平。再加上朱元璋的大伯和父亲先后生了四个男孩,家里很快又被吃空了,只能再次迁徙。大伯朱五一逃到了濠州钟离,也就是凤阳县。父亲朱五四则逃到淮河中游的五河县,呆了几年又去投奔了大伯。朱元璋父祖的生涯表明,在元代的江淮内陆连脱贫都很困难,更不要说致富了。勤劳的农民连勉强糊口也做不到,几代人奋斗攒下来的家业,一次灾害或是徭役就会消耗殆尽。朱元璋的出生地安徽凤阳,在明代称之为中都,政治地位尊崇,还修建了恢弘的城墙宫室,然而其所在的江淮内陆在今天也不是经济发达的区域。
凤阳明中都皇城遗址,在失去政治地位之后,当年宏伟的城址迅速退化为大片农田
在元代,此处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这里曾是宋金、宋蒙交战的前线,残酷的拉锯战持续了数百年,一座座名城变成废墟(如姜夔笔下的扬州),百姓四散,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灾害四起。而元代定都北方,仰仗南方的漕粮北运,为了维持南北漕运的命脉——京杭大运河不被黄河泥沙淤积,淮河下游成为了牺牲品,经常泛滥,为了治水又不得不征发百姓服徭役,一年到头没有安生日子好过。朱元璋的家族史就是这片无常土地的灾难史。
即使没有朱皇帝,元末的江淮内陆仍然不是一片安居之地
朱元璋就降生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纵然后世为他的出生附会了一些神奇的异象,如“红光满室”、“夜数有光起”之类,但在当时并没有人把这个孩子的降生当个大事。其父朱五四不是本地人,是投奔大伯朱五一才迁居到此。这户外来人家“务本积德”,邻里都夸他是好人。但伴随祥瑞出生的孩子毕竟只是一个佃农的第四子,大家在贫瘠的土地上讨生活,没人有闲心顾得上别的,邻里道喜一番也就散去了。按照家族的备份,这个新生的男孩被人叫做朱重八。这个佃农的孩子从小干农活,在大伯和父亲教导下,他知道先祖们曾经靠勤奋耕耘过上了有房有地的温饱生活,也知道了在衙役逼迫下,被迫举家迁徙、家道中落的历史。若问此时朱重八的人生理想,无外乎做一个自给自足的自耕农而已,这就是他祖辈、父辈奋斗一生的目标。
在朱重八的十七岁那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一场干旱席卷了江淮,随之而起的是遮天蔽日的蝗虫与横行的瘟疫。朱氏家族经历了那么多的起起落落,一家人都挨过来了,但这次的厄运来得猝不及防。在这年的四月六日,父亲去世,三天后大哥去世,十三天后母亲去世。朱家是外来户,在当地没有地,只能地主刘继德向求一块坟地,却遭到了刘继德的辱骂。刘继德不但不怜悯朱家,反而连续几天登门辱骂,“呼叱昂昂”,“谯呵不绝”。
在“阖家守丧”的灾难性惨剧中,为富不仁者的冷漠与残酷深深刺痛了少年朱重八。最终还是好在刘继德的哥哥,退休官员刘继祖出了一块地让他安葬父母兄弟,五十岁的皇帝朱元璋其回忆当年,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何其惨痛。这块小小的坟地在二十五年后成为了凤阳皇陵,这位好心的刘继祖被朱元璋封为义惠侯,赏赐良田三十倾报答恩情。然而在当时,十七岁的朱重八并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与幸存的兄弟痛苦一场,“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终于,邻居汪大娘大娘让儿子领着朱重八,带着礼物投奔了凤阳城南凤阳山上的皇觉寺,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这位好心的刘继祖被朱元璋封为义惠侯,赏赐良田三十倾报答恩情
朱元璋受的教育有限,无非是在庙里跟着念经和尚学着认了几个字,后人评价他是“以游丐起事,目不知书”,但朱元璋并不以此为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写下了《御制资世通训》这本小册子,从中不难看出他对自己文化程度的认识。朱元璋承认自己小时候家里没钱读书,“圣人、贤人之道一概无知”,但当时年幼单纯的他又很喜欢听劝人向善的“善人之言”,这构成了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社会的基础。随后经过元末的群雄并起,戎马倥偬间更加顾不上文化学习,直到数年之后,朱元璋逐渐闯出名堂,才“乃寻儒问道,微知其理。”
《御制资世通训》收在其中
朱元璋在《御制资世通训》中写道:父母既不贤明也算不得愚蠢,孩子没人教导,结果这孩子又孝顺又友爱,谁都没他优秀,这是为啥?(有父母不贤而不愚,子无师而乃仁,于六亲和,父母孝,悌于兄,朋友信,睦四邻,农者勤于农,士者勤于士,博精于人事,其源何如?)朱元璋认为,这是因为这样的父母都是“淳心之人”,祖上积德,父母自己知识水平不高,孩子只能向周围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比那种跟着一个教书先生读死书的孩子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毕竟“一师之学,一人之见而已”。不难发现,朱元璋这说的就是他自己。
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朱元璋如此评价
朱元璋曾被代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在这样一个颠沛流离的原生家庭长大,朱元璋的这种复杂性格不难理解。祖父、父亲奋斗一生,只是勉强乞活而已,但在当时全国水害最频繁的淮河中下游,朱家一次次脱离险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朱元璋的坚韧性格由此发轫。而这种一次次被打回原型的惨痛经历更让朱元璋憎恨残民以逞的不法官吏和为富不仁的土豪劣绅。而关键时刻邻里的帮助,是朱元璋渡过难关的保证,这更让他相信道德的力量,他实现理想的第一部,便是重建地方基层的道德秩序,让百姓朴实向善。原生家庭的经历,直接影响了此后两百多年大明王朝的基本国策。
参考文献
朱元璋:《御制资世通训》、《御制皇陵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