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眼药水、止痛片……扒开“日本神药”真相
感冒药、眼药水、止痛片……扒开“日本神药”真相
在日元大贬值的背景下,日本成为出境游的热门选择。许多游客热衷于在药妆店购买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然而,随着小林制药和极东企业等日本药企接连曝出质量问题,消费者需要警惕这些所谓的"日本神药"。
受日元贬值影响,今年以来,日本成为出境游的热门地点,中国赴日旅游人数大幅攀升。日本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赴日游客超过1100万人,其中一半游客来自中国大陆。
除了逛奢侈店外,逛药妆店也是中国游客赴日的行程之一。在社交平台上的日本游玩攻略里,少不了"去日本不得不买的12种神药"、"日本药妆店9款家庭常备药清单"等内容。
然而,日本药企近年来频频"翻车",从2021年广贯堂的生产违规,到2021年小林化工的40年造假丑闻,再到近期小林制药导致5死280余人住院的事件,这些都表明"日本制造"的神话正在破灭。
日本药企接连"翻车"
5月29日,话题#小林制药已致5死280余人住院#冲上微博热搜。小林制药是一家日本制药企业,据媒体报道,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胆固醇颗粒、纳豆激酶颗粒以及降胆固醇健康辅助颗粒等产品可能导致肾脏疾病。
通过样品检查发现药品原料中含有软毛青霉酸,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初步推测在生产过程中遭到污染。
目前,已有5人死于该事件,280余人住院,还有1600人就诊。所幸的是,上述产品未在我国大陆市场上销售,但不排除有人通过跨境平台、境外实体店或海外代购等渠道购买。
继小林制药风波后,日本药企再爆丑闻,日本极东公司生产的正露丸因存在生产成分不足、篡改试验数据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据悉,日本极东公司伪造药品试验数据已长达30年,其有效成分与宣传功效严重不符,目前已被当地政府勒令停产停售这款正露丸。
实际上,日本药企并非首次"翻车",近几年,日本药企参天制药、小林化工(与小林制药无关联)、广贯堂等知名药企丑闻缠身,令"日本制药"蒙尘。
2021年,日本百年老字号广贯堂被曝在生产上违反政府规定,且未按规定对制药原料展开试验。
2021年,小林化工旗下一款口服液混入过量催眠成分,导致239名患者健康受损,通过调查发现,小林化工持续造假40年,其生产的500种药品八成有造假记录。
警惕!这些日本网红神药别瞎买
在各种日本药品中,乐敦眼药水、合利他命、EVE、太田胃散、龙角散等为国人所熟知,它们在社交媒体上口口相传,一度成为"网红神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不加以分辨而盲目使用网红神药,其背后隐藏的风险远比你想象中更严重。
参天清凉眼药水
曾经被网络热炒为"半个娱乐圈都在用"的参天清凉眼药水,凭借"有效缓解眼疲劳"、"为双眸充电"等产品效果的宣传,多年来稳居赴日必购清单前列。
然而,这款产品在2019年已被加拿大列入禁售名单,原因在于该药品含有"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和"氨基己酸",其中"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虽然能让眼睛变得明亮,但长期使用可加剧视疲劳,产生依赖性,导致眼睛干涩、发痒等,而"氨基己酸"是处方药成分,可致流泪、视力改变和头痛等副作用。
除这款眼药水外,日本网红神药其实屡次陷入负面风波,饱受诟病,如白兔EVE止痛片、皇汉堂清肠便秘丸、大正感冒药、龙角散止咳片、面包超人儿童感冒糖浆等,消费者购药时需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白兔EVE止痛片
白兔EVE止痛片是日本痛经女生的"神仙救命药",虽然它能快速缓解疼痛,但它含有的"丙戊酰脲"可能会破坏血小板,引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前该成分在不少国家中已遭禁用,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尚未批准使用丙戊酰脲生产药品。
皇汉堂清肠便秘丸
在女性中受欢迎的除了止痛药外,还有一种粉红色的小药丸——皇汉堂清肠便秘丸,这是一种清肠通便的药物,不少女性将其当作减肥药使用。
专家表示,该药含有的比沙可啶不宜长期使用,否则可引起腹痛、水肿、结肠功能紊乱、结肠黑变病等。
大正感冒药
"下猛药"似乎是日本网红神药的常规操作,一种感冒药塞进9种成分也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做法。
2019年,号称"一包就好,两包巩固"的日本大正感冒药被扒出含有9种成分,网友直呼这种做法是将复方制剂当成了"杂货铺",而国内的感冒药通常只有两三种成分。
专家称,当发生感冒时,应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成分,多余的成分对人体或会产生副作用。
同样备受代购欢迎的日本"神药"龙角散止咳片与大正感冒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含有9种成分(或提取物),有专家称其成分组成"非常大胆",药物中的处方组合在国产药中几乎不存在。
面包超人儿童感冒糖浆
不仅是成人药物饱受诟病,就连以儿童为受众的药品也有问题。2020年,日本人气药品"面包超人儿童感冒糖浆"被召回775万瓶,原因在于该感冒药由药厂代工生产时没有完成全部质检工序。
很长一段时间,这款感冒药都没有在药店中出现,但39深呼吸在社交媒体中搜索发现,有帖子称其"又可以买到了"、"重新上线了"。
大多数国家不存在"药妆品"概念
药物安全风险广泛存在,不分国界,对此,当我们被安利海外药品时记得多留个心眼。特别是陈列在药妆店里的药品,更要小心注意,它们通常和零食、化妆品等放在一起,而且产品包装设计得可爱灵动,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加上语言壁垒导致的说明书理解困难,药物潜在的安全风险更易被忽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药妆"概念。在日本,一个被称为"医药部外品"的品类是专门为"药妆"设立的,产品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批后,就能和普通化妆品一样在市面上流通。
然而,纵观全球,大多数国家在法规层面均不存在"药妆品"的概念,如在欧洲,欧盟法规只规定"跨界产品"需按照更高级别的方式监管,即如果一款产品同时拥有药品和化妆品的功效,应将其按药品来管理。
在我国,化妆品和药品采用分类管理制度,即药品就是药品,化妆品就是化妆品,如果化妆品宣传医疗作用,或自称为"医学护肤品"、"药妆"等概念的,属于违法行为。
值得强调的是,进口药若在我国上市需要进行一系列人体试验,以适应国人体质,海外药品没有经历这一流程,国内患者直接服用或会面临未知风险。
此外,患者在非正规渠道购买海外药物,一旦出现问题,将会面临上报无门、无法维权、无法溯源追责的困境!
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更加圆,日本制造如今已开始走下神坛,而所谓的神药并非有何创新之处,不过是通过"下猛药"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或是利用信息差向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进行售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