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院士专家共话河套发展: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创新路径
深港院士专家共话河套发展:打造世界级科研枢纽的创新路径
深港两地一水相连、一湾相融,在深圳市中南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跨境接壤地带有一个3.89平方公里的园区,这里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在这里可以直接触摸到深港科技融合发展的最强脉搏。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一年多来,深港携手推动河套合作区创新资源加速汇聚,高端科创资源从“零星散布”到“集聚发展”,河套合作区正加快打造科创新高地,向“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奋进。
未来,这片“一湾相融”的沃土如何更好协同发展,实现1+1>2?
2月19日,“圳·智荟”2025深港院士专家(河套)座谈会在深圳市福田区河套科创中心举行,座谈会以“深港共谋北都发展、推动河套创科提速”为主题,汇聚深港两地院士专家、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政协委员及企业家等近百人,围绕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数据跨境、制度创新等领域开展研讨,共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与会专家意见整合后,将通过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以建议、提案等形式提交至国家部委,助力推动顶层设计突破。
科创要素“动起来”,先行先试让人才、资源流通
在《规划》中,国家为河套发展明确了三大定位: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先进科技创新规则的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这是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要集聚全世界的领军人物以及青年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杰出讲座教授、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陈清泉表示,“我们要吸引这些人才进来,不但要给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给好的文化氛围。而在创新中最重要的是文化氛围,让多国的科学家一起探讨,开放、自由地交流。”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针对人才议题,多位院士专家给出了建议与见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郭仁忠建议,在人员流通方面,河套合作区可以先行先试,并对进入河套合作区的大学、研究院所在人才培养上给予特殊的创新支持,让大学能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招收相关的人才,进行相关的科技研发,进一步释放科技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金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则进一步提出,为了促进科研人员的跨境交流,河套合作区应实施更为便捷的出入境制度。他建议,“试点经备案的境外科研人员免签30天入境,开展科研活动。同时,给予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特别的入境待遇,简化手续,促进科研交流。”
除了人员的流通外,全国政协常委、深圳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还强调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他建议,河套合作区在硬件方面应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如共建超算中心、共享大型实验室等。在软件方面,应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结合深圳的科创优势,共建创投基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同时,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强项,如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等,可为河套合作区提供有力支持。
低空经济“飞起来”,开展跨境低空经济合作试点
低空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黄金赛道”,正受到深港两地的积极关注与快速布局。如何更有效地协同两地低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蔡冠深建议,河套合作区应关注低空经济的发展,开展跨境低空经济合作试点,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改变农业、医疗、应急等领域,还可考虑设立跨境载人飞行器定点场地,理顺货物通关、检测检验等问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低空经济分院执行院长李世鹏同样认为低空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深圳与香港应携手合作,共同探索低空交通管理体系。他表示,尽管深港两地在空域管理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差异,但科学的本质不变,因此双方可以合作打造一套适用于低空经济的管理系统。同时,他建议在海关监管方面进行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远程智慧监管,以促进跨境低空经济的突破。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则建议,可以牵头成立一个工作小组,联络深港两地的海关和民航等部门,适度放宽对无人机监管的限制,针对“一区两园”制定一个专门的低空飞行走廊。
医药创新“热起来”,生物技术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范围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张绪穆,同时也是大湾区小分子新药创联主席,对河套合作区的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寄予厚望。他强调,深圳作为创新之都,需持续关注生物医药企业成长,尤其在风险投资方面,“目前生物医药正处在‘投资寒冬’,而风险投资对生物医药至关重要,深圳应有效利用母基金,真正投到生物医药行业,并结合香港及海外资金,一同支持创新苗子。”他还提出“深港共同研发、国内外转化、大湾区制造”的新格局,以发挥河套合作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舒心建议进一步支持生物技术领域扩大开放试点范围内的河套合作区。他主张允许外资投资企业在合作区内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以及治疗等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推动合作区内相关人员的外商投资企业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罗璇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她表示,香港政府计划在北部都会区建立第三个医学院和医院,这将带动该地区的生物科学研究,“面对这样的变化,河套合作区应如何打造自身,以更好地利用这一协同效应,是一个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人工智能“强起来”,建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
近期,DeepSeek再次掀起人工智能热。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认为,在河套这一特殊的地区,深港共同深研人工智能,大有可为。
在郭毅可看来,河套合作区是共享之地,兼具香港与内地特色,堪称“特区的特区”。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算力和算法是核心。河套合作区可作为数据蓄水池,吸引两地数据流入;同时,建立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工程师学院,吸引全球工程师交流;设立共享算力中心,解决香港算力不足问题;并利用香港强大的国际评测能力,建立评测中心。他表示,“河套虽小,但若能做好一两件内地和香港都做不好的事情,就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