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K4/6抑制剂: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与不良反应全解析
CDK4/6抑制剂: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与不良反应全解析
自2018年我国首款CDK4/6抑制剂获批上市以来,这类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CDK4/6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常见不良反应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药物。
一、CDK4/6抑制剂是什么,如何发挥治疗作用?
CDK全称是“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是一种调控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键因子。在肿瘤细胞中,细胞周期的调控紊乱是一大特征。简单来说,CDK4和CDK6控制着细胞从G1期到S期的转变,会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二、CDK4/6抑制剂的用法用量、服药方法、用药监测指标是什么?
三、使用口服CD4/6抑制剂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有哪些注意事项或监测管理呢?
1. 骨髓抑制
常见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和淋巴细胞降低等,以中性粒细胞减少较为常见。对于治疗期间出现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大多可通过暂停用药恢复骨髓功能,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建议详细与医生沟通,在了解不良反应及应对方案以后,进行更好的自我管理,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2. 胃肠道反应
腹泻是CDK4/6抑制剂最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用药早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腹泻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显著降低。除腹泻外,还会引起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等胃肠道反应。充足的患者宣教有助于腹泻管理,指导记录排便频率、大便性状变化情况以尽早发现腹泻症状并及时就医。轻、中度的单纯性腹泻应增加液体摄入量,调整饮食,少吃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
3. 肝功能异常
常表现为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在使用CDK4/6抑制剂期间,需要密切监测的肝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临床上用于护肝的药物原则上均可用于治疗CDK4/6抑制剂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4. QT间期延长
引起QT间期延长的发生率为1.0%-8.5%。应避免与已知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普鲁卡因胺、奎尼丁或索他洛尔以及其他药物如克拉霉素、氟哌啶醇、美沙酮或昂丹司琼等联用,尽量减少心律失常的风险。
5. 静脉血栓栓塞
静脉血栓栓塞为CDK4/6抑制剂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对于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或血栓栓塞疾病高风险的患者,应在服用前给与充分评估。在CDK4/6抑制剂整个治疗过程中,应警惕出现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短促、缺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率加快等。
四、耐药了怎么办,目前还有哪些在研的新药或在开展的临床研究吗?
新的研究揭示临床上CDK4/6抑制剂的耐药机制可能为(1)在于MYC和CDK2的激活,体外实验初步证实CDK2/4/6抑制剂可克服耐药问题,可能为治疗进展的患者提供获益;(2)在很大程度上会因CDK6的抑制作用而导致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新一代CDK抑制剂的研发目标主要是增效减毒,克服CDK4/6抑制剂耐药的同时,减少脱靶毒性。目前关于CDK2/4/6或CDK2、CDK4选择性抑制剂等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希望在解决耐药的同时改善不良反应,从而延长患者生存获益,提升治疗耐受性和依从性。
临床使用CDK4/6抑制剂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和患者宣教,新型CDK抑制剂也在临床研究阶段,期待能带来新的突破。欢迎关注肿瘤临床试验登记平台,公开、免费、实时查询本平台所有在研临床研究项目。临床研究专职医师线上答疑,线下绿色通道预约就诊。
本文原文来自好大夫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