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被称为“神都”的京城,洛阳到底“神”在哪里?
历史上唯一被称为“神都”的京城,洛阳到底“神”在哪里?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城市被誉为“神都”,它就是洛阳。从武则天改都洛阳到今天,这座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都城之一。那么,这座被称为“神都”的洛阳,究竟“神”在哪里?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
其实早在光宅元年(684年)九月,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去世的十个月后,武则天已经下令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在改元敕书中,武则天曾对此进行过解释:“镇星之在太微,已历年载,著土精之美应,表坤祚之元符,宜同感帝,以时荐享。又东都改为神都,宫名太初宫。”
古人认为,洛阳所处的位置,是与天上的太微垣相对应的;而洛水则与银河相对应。镇星(即木星)停在太微,是女子当政的征兆。武则天认为,自己是上天选定的统治者,武周代唐,也是上天授予的神力。洛阳自然也是最符合神权意志的都城,所以称之为神都。
在电影《狄仁杰之深度龙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见识到了吧?这就是神都洛阳。
即使没看电影,看到这句话,我们也能想象到盛唐时洛阳的繁华:恢宏壮观的洛阳皇宫,巍峨高耸的明堂和天堂,鳞次栉比的街头商铺,摩肩接踵的喧闹人群。
作为当时国际上的大都市,用神都来称呼洛阳,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除了武则天为了称帝合法性的改名解释外,被称为神都的洛阳,到底神在哪里呢?
先从一个千古之谜说起。
据传说,上古时期,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
到了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最早在《尚书·顾命》中,有这样的记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之后,《论语·子罕》中孔夫子说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易·系辞上》也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这几部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书中所记载的,就是流传千古的河图洛书。
在此之后的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学说,往上都可以追溯到河图洛书。河洛文化,也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根”文化。
这也是洛阳被称为神都的缘起。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何尊。
在何尊的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的“中国”一词,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迁都、祭祀等一系列活动。是周王朝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伟蓝图。而洛邑就是洛阳。
也可以这么说,武则天玩的那一套君权天授,周天子早就玩过了的。
自此,古都洛阳开始被用来代指神州,或者被称为神京。
《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记载:“土则神州中岳。”刘良注:“神州,洛阳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已经被用来代指神州了。
神都也可以被理解为神州之都。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这里的神都指的就是帝都京城。
《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的话:“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京。”北魏元苌(cháng)墓志载:元苌“三翊皇甸,再尹神京”。由此可见,早在东晋、北魏时期,洛阳已经被称为神京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占据两大粮仓。从洛阳出发,北通幽、燕,西接秦、陇,东达海、岱,南至江淮,距离大体相等。堪称“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京城,可以居中而摄天下。
文化方面,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中国第一古刹。佛教由此传到日韩等地,使佛教得以普及。
出身佛教徒之家的武则天,当皇后时已经捐献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为称帝制造舆论时,也是借助了佛教经典。在其统治之下,其宗教政策也是以推崇佛教为主。
另外,孔子推崇周礼,而洛阳曾是周王朝的都城;老子曾经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儒释道三家能在洛阳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隋朝时实行两京制,洛阳被称为东都。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曾经参与东都的营建。或许这也是武则天对洛阳特别钟情的原因之一。
洛阳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使得想要以“天选之人”称帝的武则天,最终将其选为都城。改称“神都”,改元“天授”,正是君权神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