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邮市的未来:2025年发行量必须降低至200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邮市的未来:2025年发行量必须降低至200万!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1958778_121123896

邮票市场一直是收藏者心中的瑰宝,但近年来,邮市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曾几何时,发行量上千万的邮票纷纷打折,这种现象让集邮者不禁将责任归咎于发行量过大。

于是,从2019年开始,邮政部门果断采取措施,大幅度减少发行量。

然而,三年过去了,尽管发行量下降至历史新低,但打折现象依旧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一情况如此难以扭转?难道仅仅是减量不足的问题吗?

减量之举:美好设想与残酷现实的碰撞

2019年,邮政部门开始对邮票发行量进行大刀阔斧的削减,从当年1300万的套票发行量逐步减少至2021年的700万,小型张的发行量也从1000万降至580万。

如此大幅度的减量,使得发行量回到了1987年的水平。照理说,市场供需应该得到缓解,价格也应当稳步回升。

然而,现实却并未如预期般美好。虽然部分小型张的价格确实有所上涨,但整体邮票市场仍然笼罩在打折的阴影下。

过去曾出现的三折、四折的现象如今虽有所减少,但五折以上的打折仍然普遍存在。显然,减量并未彻底解决问题,市场的复苏依旧乏力。

根源之痛:内部结算机制导致的恶性循环

邮票市场的核心问题,并非简单的发行量调整所能解决。

真正的症结在于邮政内部的结算机制。

地方邮局的拿货价据传低至一折,这样的低价使得地方邮局宁愿以打折的方式将邮票出售给大户和邮商,而非以正常价格进行市场销售。

结果,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低于面值的邮票,进一步压低了整体市场价格。

集邮者数量逐年减少,预定量早已远低于邮票的实际发行量。数据显示,如今的集邮者仅剩约70万人,而每年实际需要的套票数量也不过150万套左右。

然而,邮政为了保证利润,仍然维持着远高于市场需求的发行量。这一行为无异于将市场推向更加严重的供过于求的局面。

邮政是否可以通过提高内部结算价来改善这种状况?理论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而,邮票作为地方邮局的一项福利,长期以来都是地方邮局获取利益的重要渠道。

如果上调结算价,意味着地方邮局的利益将被削减,势必引发强烈的抵制。

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一机制,几乎是不可能的。

发行量必须降低至200万:市场复苏的唯一出路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最为现实的解决方案就是进一步减少发行量。

根据目前的预定量估算,邮票的实际需求量最多也就是310万套,实际的发行量则应当控制在300万以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市场的供过于求现象,为邮票市场的复苏创造条件。

当然,降低发行量并非唯一的举措。邮政部门还应当通过扩大邮票的使用范围来增加市场需求。

例如,如果邮票能够在更多邮政业务中得到使用,甚至能够用于快递服务,那将极大地提升邮票的使用价值,刺激更多人参与集邮。

此外,邮票的题材选择也应更加谨慎。

对于冷门题材,建议将发行量直接降至150万以下,以确保这些邮票能够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破圈发展:邮票市场的未来需要更多创意

邮票市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受众的局限性。邮票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潜在的消费群体不仅仅局限于集邮者。

要想真正推动邮票市场的发展,邮政部门需要思考如何将邮票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跨界结合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例如,邮票可以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进行结合,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非集邮者参与。

只有当邮票能够吸引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时,市场的复苏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结语:邮票市场的未来由我们决定

邮票市场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

发行量的进一步降低、内部结算机制的改革、使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创意化的推广,都是我们可以采取的行动。

问题的核心在于,邮政部门是否愿意放下眼前的短期利益,着眼于市场的长远发展。

2025年,发行量若不降至200万,邮票市场很可能依旧在低迷中徘徊。

邮市的未来,或许就在于这一关键的数字之间。

我们能否看到邮票市场的复苏,答案并不遥远。

难道我们真的愿意让邮票市场继续在困境中挣扎下去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