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活血的野菜——活血龙(虎杖)
舒筋活血的野菜——活血龙(虎杖)
虎杖,又称活血龙,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它不仅能够利湿退黄、清热解毒,还能散瘀止痛、止咳化痰,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药材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虎杖的性状特征、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配伍方法,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珍贵的中药材。
*活血龙亦名斑根紫金龙、阴阳莲、虎杖,花斑竹、酸汤梗、大叶蛇总管、大虫杖,酸桶笋,酸杖,斑杖,苦杖根,杜牛膝,土地榆,酸通,雄黄连等。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
春、秋季采挖,洗净、晒干。主要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陕西、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特征
虎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且中空,表面常带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节部稍显膨大。叶片互生,形状为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呈短尖状;托叶鞘则较为短小。花序为圆锥形,腋生,花被颜色多样,包括白色或红色,5深裂,外轮3片,背部有翅;雄花具有8枚雄蕊,而雌花的子房呈卵形,有3棱,花柱3枚。果实为三角状瘦果,被翅状花被包裹。花期通常在6月至7月,果期则在9月至10月。
入药部分多为圆柱形短段或不规则厚片,长度约为1~175px,直径0.5~62.5px。外观上,虎杖的外皮呈棕褐色,表面布满纵皱纹和须根痕。切面可见皮部较薄,木部则宽广且呈棕黄色,射线呈放射状分布,皮部与木部容易分离。根茎髓部常有隔或呈空洞状,质地坚硬。
性味与归经
虎杖的性味为性平,味甘、微苦。在中医理论中,它主要归肝、胆、肺经。
功能与主治
虎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临床上,它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等症状。
用法用量
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9~15g。外用时,可取适量,制成煎液或油膏涂敷。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显示,虎杖含有游离蒽醌及蒽醌苷类成分、二苯乙烯苷类成分、多糖、氨基酸等。这些成分赋予了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能。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记载,虎杖研末后用酒送服,可有效治疗产后瘀血血痛,以及坠扑导致的昏闷。
2.《名医别录》提到,虎杖具有通利月水、破流血症结的功效。
3.《滇南本草》中记载,虎杖可用于攻治各种肿毒,缓解咽喉疼痛,促进小便通畅,走经络。同时,它还适用于五淋白浊、痔漏、疮痈、妇人赤白带下的治疗。
4.《圣济总录》中记载了一个治疗伤折、血瘀不散的方剂:虎杖(锉)二两,赤芍药(锉)一两。将两味药捣罗为散,每次服用三钱匕,用温酒调下,不拘时间。
5.《肘后方》中记载,对于时疫流毒导致的手足肿痛欲断的情况,可以使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
配伍应用
- 治湿热黄疸:可与金银花、黄连、蒲公英等同用。
- 治湿热蕴结下焦之小便涩痛、淋浊带下:可与黄柏、车前子、萆薢等同用。
- 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常与乳香、没药、自然铜等同用。
- 治水火烫伤:可单用研末,水调敷,或与黄柏、冰片同用。
- 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川芎、红花、益母草等同用。
成药例证
- 双虎清肝颗粒:具有清热利湿、理气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恶心、厌油、胁肋隐痛等症状,具有清热、活血、化瘀的作用。
- 尿清舒颗粒:具有清热利湿、利水通淋的功效。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淋症、小便不利、淋沥涩痛,以及慢性前列腺炎属上述证候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