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个月病倒29万人,罪魁祸首是什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2个月病倒29万人,罪魁祸首是什么?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0/10/9305059_1128408071.shtml

1988年1月,上海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甲肝大流行。在短短两个月内,这场疫情席卷了29万市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场疫情的源头,竟然是一种常见的海鲜——毛蚶。

1988年1月18日,《解放日报》发布了一篇重要报道《卫生部门和广大市民请注意,毛蚶可能携带甲型肝炎病毒》。这篇报道发出后不久,一场来势汹汹的病毒开始在上海蔓延。

在相关记录中,1月19日被视为这次甲肝大流行的爆发日。这一天,上海通报了确诊134人。此后,被发现的患者人数呈指数级攀升。从每天100多个,到三四百个,很快又到每天两千多例。到了1月底,上海每天新增的甲肝患者更是上升到1万例。2月1日这一天,确诊患者多达19000例。

越来越多的病人涌向上海各家医院,这些病人大多数都有着相同症状:发热,呕吐,浑身无力,还有少数人脸色发黄。病毒带来的恐惧冲击着每一个上海市民的内心,患病者都渴望尽快得到治疗。还有的人怕自己把病毒传染给家人朋友,也不管医院有没有床位,自己带着被子,甚至带着折叠床跑到医院,诉求只有一个:我要住院。

当时上海唐家湾地段医院的医生邵影回忆起这段日子,依旧心有余悸:“(病人)一天比一天多,这个状况我们以前没碰到过,通知病人都来不及了。”

几乎上海所有的医院,在这个时段都是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排队的人群,有的人天不亮就来排队,有的人排队排到一半就晕过去了。有名医生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可怕情况:“排山倒海”。

仅1988年1月19日至3月18日的两个月内,上海甲肝累计发病数为292000多例,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情况长达16天。

而这还只是发病的人数,按照当时调查数据显示,感染甲肝病毒的人数大致为发病者的4倍,这也意味着当时上海至少有120万人被甲肝感染。而1988年上海市人口也不过是1290万人左右。

这一次甲肝病毒来得太快,传得太猛,给了上海这座城市一个措手不及。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部分市民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而且对于甲肝这种传染病的了解,本来就不在普通人的日常认知范围之内。一时间,市面上谈“甲肝色变”,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四处流传。

而急剧上涨的感染人数,又给医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988年整个上海收治传染病病人的床位数只有2800张,即使把全上海的5.5万张病床都用上了,也远远不够。

而这次病毒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虽然1988年的信息传播远不如今天发达。但是上海出现严重甲肝病毒的消息依旧很快地传到了全国各地。上海人不论是出差还是旅行,都在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歧视和排挤。旅店不愿意接待上海客人,上海的产品被丢到垃圾堆。以至于当时专家不得不出来解释说“不是每个上海人都带有甲肝病毒”。

艰难但是有希望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1988年的上海是怎么应对的?

疫情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则是人心的涣散。上海首先开展了大力科普,告诉市民这次甲肝的源头是毛蚶。只要不吃毛蚶,就不容易得甲肝。号召广大市民少出门,少聚集,减少接触,降低感染几率。当时上海人见面,不握手改作揖;抽烟的朋友也不互相发烟;吃饭的时候,碗筷都要经过开水煮过。最重要的是上海不停地呼吁市民及早治疗,以降低病毒在社会上的进一步传播。

稳定民心之外,上海则想尽办法尽快将所有病人收治,以快速切断病毒在社会上的传播链条。

面对床位不够的问题,1988年的上海做了三个事情。首先是医院想方设法增加床位。比如上海市传染病医院甚至把会议室、浴室、车棚都改成病床。有的医院把原来VIP单间改成隔离病房。1988年上海整个卫生系统一共挤出新增床位6万多张。

其次就是动员社会上资源和力量。当时上海有一句话“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工厂企业把自己单位的仓库、招待所等改成了临时的隔离病房,让本单位的病人入住。很多旅馆、体育馆、图书馆也被临时征用用以收治病患,军队医院也不停地增加床位。

经过不懈的努力,上海全市增加了了12541个隔离点和118104张床位。

床位有了,医护不够怎么办?当时上海的医生护士都是三班倒,每班工作10多个小时。医学院的学生来做志愿者,部队驻上海的军医也每天平均高强度工作12个小时。整个上海大约有6万多医护人员战斗在疫情一线,而1988年全上海只有10万名医务工作者。

度过了最初的慌乱之后,各地也开始不断支援上海。大量药品从外地源源不断地调拨入上海,极大地缓解了上海医疗资源的紧张。

而1988年的春节,邓公依旧选择了在上海过年。他在上海过春节的消息传开之后,让处于焦虑不安的上海市民感到了少有的轻松和安抚。邓公照旧参加了除夕晚会,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之后,他没有听从上海方面的建议,依旧走上舞台和演员一一握手,还亲吻了一名小演员的脸蛋。这一年,邓公已经84岁。

1988年的除夕,虽然艰难但是依旧有希望。2月15日开始,上海的发病开始逐渐减少。3月份,这一场肆虐两个多月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

元凶是毛蚶

1988年上海这场疫情的源头是毛蚶。毛蚶是一种小型贝类,壳长40-50毫米。毛蚶吃起了有嚼劲,是一道不错的美味。清朝大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就有相关的记载。当年上海人比较爱吃毛蚶,春节期间,毛蚶更是上海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品。

而通过流行病学调查,85%的病人都吃过毛蚶。而且当时上海一家人大多都是多人发病。因此,1988年上海的甲肝流行和市民食用毛蚶脱不开干系。

而上海后来将毛蚶样本送检,果然检出了甲肝病毒颗粒。毛蚶感染甲肝的比例非常高,大量病毒聚集在毛蚶体内。毛蚶可浓缩甲肝病毒29倍,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个月之久。

当时上海人吃毛蚶的方法很简单,用开水烫一下毛蚶就吃。实际上这时候毛蚶体内的甲肝病毒没有被完全杀死。病毒也就以这样方式进入人们体内。

80年代我们国家生活水平不够,卫生条件也有限,即使大上海也是如此。有些地区人口密集,居民大多共用水龙头,交叉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也导致了病毒在人群之中快速传播。

34年前的上海,能够众志成城地战胜病毒。34年后的上海,一样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

《1988年,我们这样把甲肝赶出申城》

《上海甲肝流行的反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