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回到柳州,在一碗螺蛳粉里“闯未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回到柳州,在一碗螺蛳粉里“闯未来”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2A04CRF00

螺蛳粉,这碗源自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如今已从街头巷尾的小摊,发展成为年产值超500亿元的庞大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三位柳州本地人李任、莫勤吉和邓能喆,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一碗螺蛳粉里的创业人生”。

作为中国饮食最复杂的地方,广西的食谱,满本都写着“狂野”两个字。

从丘陵到河谷,从热带到高寒山区,八桂大地的风物塑造了广西人鲜活尽兴的口味。与各种争奇斗艳的果实打交道,广西人的胃,能装下各种酸甜苦辣咸的生猛,却也只需要一碗米粉,就能被轻易勾起乡愁。

一碗螺蛳粉,便是柳州人不可或缺的饮食日常。穿城而过的柳江,给予柳州人美味的馈赠。味道鲜美的螺蛳熬制成高汤,加上气味独到的酸笋,辅之以辣椒、葱花、花生、木耳等食材,嗦一口热辣滚烫的米粉,奔劳一天的灵魂,迅速得以安放。

时至今日,螺蛳粉之于柳州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对食物的眷恋,无论在老旧的巷子,还是在繁华的街道,每隔几十米定会有一家螺蛳粉店,吸引着寻味前来的人,排起长队。

从一家家小小店面里飘出的微酸味道,业已成为柳州美食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


一位游客在柳州吃的第12碗螺蛳粉 (图/ 毛琳)

“闻臭”入局

大暑过后,隐藏在广西山林中的甜笋便会疯长,沐浴阳光破土而出,被笋农翻找出来后,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柳州螺蛳粉中不可或缺的“灵魂”气味的来源——酸笋。

酸笋的“臭”,其实是新鲜笋泡水,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产生的特殊气味,品质好的酸笋,色泽金黄、口感爽脆,带着沁人心脾、勾人魂魄的醋酸香气,“臭”得有分寸,闻一下便“上头”。

柳州本地螺蛳粉品牌“螺满地”涉农业务副总李任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负责酸笋等原料采购和储存管理工作,天生灵敏的嗅觉以及对酸笋制作流程熟稔于心,更是让他很好地肩负起另一个身份——“闻臭师”(又称嗅辨员)的重任,他的鼻子,能“闻”出机器不知道的事。

尽管机器可以对酸笋的酸碱度做到精准的测量,能做到相关品质的把控,但是要赢得不缺选择的消费者,确保入口的食物能够带来气与味的极致享受,还是需要理性以外的感性判断,闻臭师守护的,就是这种细腻的诚意与极致的追求。

李任负责的酸笋仓库里,整齐排列着四百多个大小不一的腌制缸,他每天要做的事情,便是像中医一样,抽检几百吨酸笋,看颜色,闻气味,摸手感,判断这一批酸笋的趋势,及时处理品质不够好的笋品。

身体状态不够好的时候,“泡”在仓库里,生猛的气味涌进鼻腔,会带来眩晕之感。不仅如此,“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长期被相似的气味熏陶,维持嗅觉的敏锐也是不小的挑战。这是一项非标的技术,哪怕在嗅觉上拥有相当的优势,李任从入行到上手,也沉淀了两年之久。


螺蛳粉第二代闻臭师李任 (图/ 覃默)

这两年,也是李任的职业发展上尤为重要的两年。在加入这家企业以前,李任的职业选择,与螺蛳粉几乎毫无关联。2020年,李任创业遇冷以后,在新的职业选择上,他表现得又谨慎又迷茫。另一边,经历了2019年在电商平台的一轮起飞后,螺蛳粉跻身“网红美食”,柳州当地螺蛳粉企业的在线订单数量,在特殊时期呈现出喷涌状态。

李任看到了这个机会,恰好,有人青睐他的嗅觉天赋。聘用毫无行业背景的李任,对于莫勤吉而言,并不算是一件冒险的决定。这个有着相当商业天赋的85后小伙子,从2015年开始,便早早地乘着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东风,创办的公司也成为首批获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使用许可的22家企业之一。

想要扩充队伍的莫勤吉抛出橄榄枝,李任接住了。没有经验就从头开始学起,在最开始的两年里,李任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乡下,从采笋、加工到腌制,全方位地跟着农户学习,上手后又探索着指定数据评定标准,慢慢管理所有涉农业务。

“在李师傅的指导下,我们拼多多店铺现在客诉率甚至比刚开店那会还低。”该公司电商运营总监邓能喆,对李任的工作有着很高评价。

和李任一样,邓能喆也是一个抓住“螺蛳粉”机遇的人,他入局的时间,甚至比李任更早。在电商化成为预包装螺蛳粉走进千家万户更快捷有效的方式之初,莫勤吉便嗅到了商机,力邀有着丰富电商运营经验的邓能喆加入团队,准备大干一场。

创业初期的困窘,邓能喆至今还印象深刻。2017年的柳州,培育电商的土壤略显贫瘠,招聘条件放宽到“会打字就行”时,团队仍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电商平台迅猛增长的流量,一度成为邓能喆的噩梦,不敢参加任何活动,“就怕产能跟不上,发不出货”。

变化在几年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了,随着螺蛳粉逐渐成为各大社交平台测评博主、头部带货主播list中的常客,柳州螺蛳粉产业链上原本薄弱的环节,被越来越多入局的企业和人才补齐。

据不完全统计,每天从柳州发往世界各地的螺蛳粉超过550万袋,需求量惊人的背后,是螺蛳粉产业链整体的产能提高。在不懈地探索下,“螺满地”的生产工厂,已经拥有约20条生产流水线,最高可实现日产预包装螺蛳粉60万包,这其中的每一包,都与李任、邓能喆有关。

一碗乡愁

由于广西邻近广东,去广东闯荡一度是大部分广西年轻人踏入社会的首选,莫勤吉和邓能喆也不例外。

有想法,有冲劲,是邓能喆给人的第一印象。从工作履历来看,1993年出生的他,也的确如此。毕业后,独自去往深圳打拼,正式成为一名“深漂”。脑子灵活的他2015年就开始接触电商,在华强北做电子产品,而后又转战佛山做家居……

离家在外闯荡几年,对故乡的眷念反而越来越深,每次回到柳州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去车站旁边的螺蛳粉店,嗦一碗粉。在许多和邓能喆差不多年龄的柳州人记忆深处,至今还会有一处角落,承载着儿时从街头摊贩手中,接过一碗鲜香爽辣,飘着红油的螺蛳粉的雀跃。

“我们迟早要回来的,因为父母还在这边”,邓能喆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归属,只不过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85后的莫勤吉,比邓能喆更早作了回乡的决定。从广州的大学毕业以后,他留在当地做工程师,薪酬丰厚、日子安稳。唯一失落的,大概就是一口螺蛳粉带来的乡愁。

每次从老家回广州,莫勤吉都会去小吃店买上好几碗螺蛳粉,用自己准备的小包装袋,将粉和小料以及高汤分装。繁琐的打包程序,日益浓郁的乡愁,促使莫勤吉偶然迸发出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家乡特产相结合的想法,并很快付诸于行动。从此返乡创业的赛道,多了一个以螺蛳粉为事业的年轻人,自建工厂,自研设备,自创品牌,莫勤吉在这条路上,走得很坚定。

2017年,回到柳州的邓能喆,也开始了电商创业的探索,融安金桔在线上平台的成功销售给予了他创业的信心。在遇到莫勤吉以后,他便将事业的锚点,标记在需求量和产量更稳定的螺蛳粉行业。

两个在经营理念和思维上一致的年轻人,恰好有着共同的乡愁,凑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品牌的发展。入驻拼多多平台后,巨大的流量给他们带来新的挑战:销量上到规模,对品控的要求自然更高。

李任加入团队后,“螺满地”高品质规模化发展的这块拼图,也被补上了。

作为基因中自带螺蛳粉爱好的柳州人,哪怕每天在仓库里几乎被酸笋腌入味,李任仍旧保持着两三天吃一次螺蛳粉的频率。唯一的变化是,成为闻臭师以后,比起犒劳五脏六腑,他更关注不同的螺蛳粉里酸笋的品质和口味。

没有人比柳州人更相信螺蛳粉的力量,尤其是离乡过的游子。李任离开家乡的年数和距离,比莫勤吉他们更久更远,对他们关于螺蛳粉的乡愁,也能深刻共情。为了信任不被辜负,为了更多的乡愁能被消解,在螺蛳粉的品质把控上,李任从来都不松懈。

每年盛夏,都是李任最忙的时候。为了能采购到质量上乘的竹笋,李任一般会在距离柳州几百公里外的百色市,常驻两三个月,亲自深入山林乡野,考察当地农户手里竹笋的成色,回到柳州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对酸笋进行质量检测。


品质好的酸笋色泽金黄、口感爽脆(图:李健全)

从一颗大头甜笋到可以包装出厂的晶莹酸笋,要经历采割、筛选、密封和腌制四个步骤,然后还要保证在长达9个月的储存期里,不会腐坏。整个流程,每个环节,都少不了李任的监管。与第一代闻臭师通过经验判断酸笋品质不同,有着多年管理经验的李任,更注重利用标准化、数据化、可复制的方法,提升酸笋质检的合格率。

除了色泽、气味、口味、形态等直观判断外,李任还会对每批出货酸笋的水分、酸度、菌落数、纤维度等数据指标采样做实验,更科学、规范地将酸笋的损坏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确保日常供给。

目前,“螺满地”单是在拼多多平台上的日均销量已达到7万包,多个SKU位列螺蛳粉好评榜、畅销榜。在这串振奋人心的业绩背后,或许有一件事情,更值得被人称道——这个团队贩售出的每一包螺蛳粉,都能用最“家乡”的味道,消解食客们的乡愁。

飘向未来

柳州白莲机场附近,差不多三公里的地方,坐落着柳州的新型工业园,“螺满地”所隶属的广西美吉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在附近。

2017年以前,创始人莫勤吉的阵地,是一间小作坊和两三条生产线,兢兢业业地钻研着螺蛳粉各种原材料最好的口感。如今,莫勤吉的团队已经拥有两个仓库,其中配料生产包装仓库占地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李任工作的酸笋储存加工仓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八年间,螺蛳粉的销量也实现了数量级飞跃,甚至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酸笋存储仓库中整齐排列的小型腌制缸 (图:李健全)

或许从他们第一次参与拼多多的“秒杀活动”时,团队已经隐约看到了这样的未来。2017年,拼多多以抢眼的增长速度,为入驻商家带来了汹涌的流量。秒杀活动开始后,每一次后台的刷新,“螺满地”的订单数量都呈现几十上百单的增长,这对于彼时还未爆火的螺蛳粉行业来说,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成绩。

几轮试水下来,电商平台上稳定且优秀的数据,给了电脑前的邓能喆巨大信心。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势在必行。从2017年开始工厂扩建,过去三四十号人的小团队,短短几年间,已经增长到三百多人的规模,其中不少人,都来自工厂附近的村庄。

用邓能喆的话来说,除了对螺蛳粉产业的贡献,“电商平台的崛起,为更多年轻人留在家乡,提供了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仅仅是面向莫勤吉、李任抑或邓能喆自己这样勇立时代潮头的个体,更是用破土而出的力量,松动了三十年城镇化进程的一块土壤,让暗涌的溪水出现逆流的迹象,曾经空置的乡村,在“回归”的声浪里,逐渐还原出热闹的景象。

近两年,团队中开始出现00后大学毕业生,简历库里,也时常收到来自南宁、柳州本地大学生的求职简历。邓能喆在这种趋势中,敏锐感知到,来自兴盛行业的力量,足以扭转时代的偏见。

过去,流动摊位上贩卖的螺蛳粉,尽管相当受欢迎,但是在拥有柳钢、柳汽等企业的工业重镇,全身浸在酸笋气味中的摊主,从来不是惹人艳羡的对象。

“如果不好好读书,未来就只能去卖螺蛳粉”,大学毕业成为单位技术骨干的莫勤吉回来创业时,除了要应对未知的前路,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的不解与担忧。

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已经成为柳州城市名片的螺蛳粉,给了更多人投身入局的底气,也启发着更多敢想敢做的年轻人,开始回望故乡。三江茶叶、柳江玉藕、鹿寨葡萄、柳城甘蔗、融安金桔等越来越多属于“生猛”广西的美味,经由发达的交通路网,从田间地头奔向老百姓的餐桌,这些被寄托以当地产业振兴希望的特色产品,都会在不久的将来,助力柳州县域的经济转型腾飞。


柳州高铁站前的螺蛳粉造型雕塑 (图:毛琳)

从柳州出发的一碗螺蛳粉,在互联网世界的一次振翅,或许,正在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据柳州市商务局数据,2021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501.6亿元,其中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同比增长38.23%,直接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

“螺满地”的工厂里,数百位工作人员,忙碌地穿梭其间,脱下防护服后,他们丝毫不会为头发上可能占有酸笋的气味而懊恼,忙碌运转的流水线,正在带领他们奔向更好的未来。

是螺满地的未来,也是螺蛳粉的未来,或许也是以柳州为样本,更多中国乡村的未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