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61年12月,正值国内外形势严峻之际。这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现了不畏强暴、坚持斗争的精神。本文将从创作背景、版本考辨以及与陆游同题词作的对比等多个维度,深入赏析这首咏梅佳作。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附:陆游原词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黄永玉《红梅》
【考辨】
这首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发表时,曾把写作时间署为“一九六二年十二月”。1964年4月该书再版时,订正为“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此词作者留存的手迹,现在所见有三件,其中两件硬笔所写,一件毛笔所写。手迹同公开发表的文字相比,有三处异文:词中“已是悬崖百丈冰”句,三件手迹均作“已是悬岩百丈冰”;“待到山花烂漫时”句,三件手迹均作“待到山花烂熳时”,“烂熳”与“烂漫”通用;“她在丛中笑”句,有一件手迹作“她在傍边笑”,可以判断此件是初稿,曾根据初稿印出铅印件,作者在审改铅印件时将“傍边”改为“丛中”。
此外,有两件手迹词的小序和正式发表的有所不同,写作“仿陆游,反其意而用之”;有一件手迹词的小序和正式发表的完全相同。三件手迹的末尾还各署有:“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一九六二年一月作”,“一九六二年十二月”。据分析,前两个日期,分别是此词写出初稿和进行修改的时间;后一个日期,据查阅署此日期的手迹,从词前小序到正文,与公开发表的文字比较,只有一字之差,即“悬崖”原作“悬岩”。由此可以判断,这个日期是修改定稿的时间,所以作者曾一度把这个日期定为写作时间。但是在《毛主席诗词》出版不久,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虑,最后把写作时间确定为写出初稿的“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齐白石《红梅双蝶图》
风流标格首开奇响
——《卜算子·咏梅》赏析
吴万刚
毛泽东的咏物名作《卜算子·咏梅》创作于1961年12月。当月下旬,作者正在北京,为即将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做准备。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他在认真地反复思考着关于政治思潮、社会理想、革命道路、世界前途诸多重大问题。1959年以来,国内遭受三年特大自然灾害,经济面临严重的困难;国际上帝国主义、各国反动势力和修正主义反华大合唱甚嚣尘上,妄图孤立中国。在“高天滚滚寒流急”“万花纷谢一时稀”这种险恶局势下,如何教育并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不畏强暴、坚持斗争、去勇敢地战胜困难、击退反华逆流,就成为毛泽东最为关注的中心问题。为此,他在“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夕,潜心研读了林逋、陆游、高启等名家的咏梅诗词,经过深入地艺术构思,以传神之笔,创作了一首托意高远、别具风流标格的咏梅佳作。
该词前有小序云:“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从中可知,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之后,有所感而发的。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力主抗金,一生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屡次遭到朝廷掌权的投降派的打击、排斥、罢官闲居,但他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却矢志不移,临终前还写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在他的诗词集中,咏梅诗词不下百首。其中,有由衷赞颂梅花气节和品格的:“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有尽情欣赏梅花幽姿的:“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寂寞终自香,孤贞见幽姿”;“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还有借梅以抒写自己虽受挫折,但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顾影自怜、孤芳自赏之感伤情绪的:“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朝中措》)相比之下,写得最为杰出的,还数那首《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在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后,表示要“反其意而用之”。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它包含批判继承之意,既有所肯定,也有所扬弃,也可以说是推陈出新。毛泽东是如何“反其意而用之”的?有比较,才能鉴别,才能见出高下。我们试用对比的方法对这两首咏梅词加以分析。
陆词上片描写梅花生长环境的荒僻和处境的艰难。开头二句,描写梅花孤独地生长在驿站外面、残破的桥边,它寂寞地开放,无人护理,也无人欣赏。“已是”二句,由偏僻荒寒的环境进而描写梅花处境的险恶。它不仅孑然一身,深感寂寞,而且偏偏在其独自愁苦的黄昏,又受无情风雨的侵袭,遭到严重摧残。可是,它顶住了各种外来的压力,在逆境中开放。词中,诗人以梅自喻,表现在投降派的排斥下,在政敌的残酷打击下,自己处境虽艰险恶劣,但仍顽强不屈。
毛词上片也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也写到了“风雨”。但这里的“风雨”不是作为反动势力的象征。“风雨”二句是借自然界节序的更替变化,来表现对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春夏之交的风雨将美好的春天送走了,而严冬时节的漫天飞雪又将迎来新的更加壮丽的春天。这里暗示了革命发展的曲折道路,同时,也抒发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两句起得气势磅礴,高屋建瓴,为全词创造豪迈雄浑的意境做了有力铺垫。“已是”二句,紧承上句的“飞雪”,着力描写梅花生长的环境。悬崖,不可谓不险峻;百丈冰,不可谓不严寒。而梅花就在这极其险峻的悬崖上俏丽地迎寒盛开。
这里一反陆词中那种孤寂愁苦的情调,而显得气壮情昂,俏丽的梅花藐视一切艰难险阻,满怀必胜信心!
陆词的下片,托梅寄志。由上片煞拍叙梅之受风雨摧残,稍作停顿,转入下片首句,再写梅之无意争春。“无意苦争春”与上片,犹如藕断丝连,似断而实连,即所谓气断意不断。梅,处境险恶,独自愁闷,又遭风雨侵袭。在这种情势下,它虽然顶着凄风苦雨,凌寒先发,向人间报告春的到来,但无意与“群芳”抵死争春,只好任随“群芳”去嫉妒自己。这是诗人在跟执政的投降派斗争中深感自己势单力薄心绪的反映。“零落成泥碾作尘”,进一步描写梅花的不幸遭遇:它被风雨摧毁,委落于地,与泥相杂,又被来往的车辆碾成尘土,梅花的悲惨命运已达到了极点。然而,以上所写梅花的险恶处境、不幸遭遇、悲惨命运,都是为下片歇拍蓄势。“只有香如故”,突出表现梅花的高贵品质:即使粉身碎骨,也要永葆自己的清香于人间。这里,诗人借助梅花这种品质来表达自己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坚持抗金复国的理想以及孤芳自赏的心情。从全词看,前七句表现诗人忧郁、低沉、无可奈何的情绪,而最后一句以扛鼎之力,振起全篇,使悲伤情调为之一扬,读后,确令人想见其“劲节”!
毛词的下片也是托梅言志。“俏也不争春”二句,紧接上片煞拍的“犹有花枝俏”,进一步描写梅花的高尚品格。“俏也不争春”,与上片煞拍的“俏”字呼应,既承又转,笔力极雄健,且语激声宏、魄力雄浑,好似“奇峰突起”。开端二句写出梅花虽然俊俏美好,以战斗的雄姿与飞雪、百丈冰进行英勇斗争、迎来了春光的降临,却不想跟百花争艳、抢占春光,它只是把春回大地的喜讯预报给百花。最后二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出梅花不仅不与百花争占春光、只充当报春使者的角色,而且有着谦逊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等到大地春回、山花烂漫、遍野飘香的时刻,她隐身于百花丛中,为春天的来临发出会心的微笑,与百花共享新春的欢乐。这里的梅花形象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豁达而潇洒的气度和博大而谦虚的情怀。
上述两首《卜算子·咏梅》,同属咏物词。咏物词要写好,颇为困难。南宋张炎曾说:“诗难于咏物,词尤为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见南宋张炎《词源》)为了避免产生“拘而不畅”“晦而不明”的弊病,就要尽力做到“不离不即”(见清刘熙载《艺概》)。不离,就是不离开所咏之物;不即,就是不局限于所咏之物,也就是说既要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又要有所寄托。陆游擅长咏物,其言情体物,穷极工巧。他的咏梅诗写得“骨冷神清”,能写出梅的“性情气魄”,因此被古代诗评家誉为“诗家写魂妙手”(见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他的《卜算子·咏梅》也是传世的咏物名作,描绘出梅花高洁脱俗的艺术形象,深含清旷之美,然而也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
诗人毛泽东深谙旧体诗词的形式。他驾轻就熟,故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语)。他的咏梅词,不仅做到“不离不即”、深有寄托,而且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两个“俏”字,不但描绘出梅花形态无比的俊俏幽美,而且写尽了梅花傲岸挺拔、倜傥风流的精神气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一个“笑”字,不仅表现出梅花温柔潇洒的风貌,更传达出梅花胸襟博大、谦逊脱俗的照人光彩。这三个字,用得最见工力,最为传神,它寄深于浅,寄劲于婉,巧妙地为梅花写照,深得梅花之神理,真可谓摹写物态,曲尽其妙,三字得力,全篇风流。
汪城一《飞雪迎春》1976
以上,我们将两首咏梅词进行了对照比较,可以明显看出,毛泽东的咏梅词,无论是他所描画的高洁完美的梅花形象,还是独到的咏物技巧,都大大胜于陆游的咏梅词。
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见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毛泽东是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杰出诗人。他能站在时代的最高峰,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锐利目光洞察世界,以瑰奇浩瀚之才,发沉雄伟博之辞,故能创作出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的诗篇来。在《卜算子·咏梅》词中,那高洁俊美的梅花形象,不就是诗人高尚人品和豁达气度的生动写照吗?毛泽东写尽了梅花的风流标格,在古今咏梅诗词中,首开奇响。
本文原文来自哔哩哔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