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帖》欣赏
苏轼《黄州寒食帖》欣赏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幅作品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规格为纵34.2厘米、横199.5厘米,材质为纸本墨迹素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于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
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轼创作了这两首五言诗,并书于纸上,形成了《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由两首五言诗组成,内容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在贬谪期间的孤独、惆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原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笔法丰富多变,融合了楷书和行书的元素,既有静态的美感,又不失动态的韵味。字体或大或小,或宽或窄,变化万千而错落有致。
苏轼在书写时,将内心的情感完全融入笔端,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随着情绪的变化,字体结构的大小、线条的粗细以及墨色的浓淡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整篇作品布局自然流畅,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视觉效果。字距和行距的安排都非常协调,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该作品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书法爱好者都将其视为学习和临摹的典范。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展现了宋代文人书法的独特魅力。
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帖》推崇备至。南宋初年张演的题跋中称其为“绝代之珍”;明代董其昌则称其为“东坡先生真迹之甲观”。清代乾隆帝更是在帖后亲自题跋,对其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