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太极拳修炼中一句古训,可以让你感悟太极真谛,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太极拳修炼中一句古训,可以让你感悟太极真谛,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30/10/5676298_1132688869.shtml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是太极拳修炼中的一句古训,强调了太极拳中“以静制动”与“以柔克刚”的核心理念。只有不动手,才能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一动手,就是用力,用力即落入旁门。这一原则不仅体现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更在技击和养生实践中有着深刻的内涵。

以静制动,守中用静

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依人、随人、从人。才能在沾、粘、连、随中听劲,才能知己知彼。

  • 核心思想:太极拳强调“以静制动”,即通过内心的平静和外在动作的轻柔,来应对外界的攻击或压力。这里的“静”不仅指身体上的不动,更指内心的安定和气息的沉稳。太极拳中,练习者通常通过缓慢的动作和静谧的心态来感知身体的内外变化,培养出深厚的内劲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 不主动出击:所谓“太极不动手”,意思是太极拳修炼者不主动发起攻击,而是通过等待对方先动,然后以对方的力量为基础,进行反制。动手意味着主动出击,可能会导致内劲的散失和心神的不稳,而太极拳讲究的正是守中用静,不主动暴露自身的破绽。

以柔克刚,借力打力

不动手才能做到以丹田为核心,内动带动外动,周身方能节节贯穿,柔而有弹性,坚韧有刚。

  • 顺势而动:太极拳中强调“动手非太极”,即一旦主动出手进攻,往往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太极拳讲究“柔化”,即通过化解对方的攻击而非直接硬碰硬。通过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可以将对方的劲力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 借力打力:太极拳中的“动手”不只是指实际的打击动作,也包括任何主动用力的行为。一旦主动出击,太极拳的“柔化”与“借力打力”的原则就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太极拳的精髓在于通过感知对方的力量,顺势而为,利用对方的劲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守中不乱,保持中正

只有不动手才能不用力,才是真的放松了,放松了体内气血才能畅通无阻,才能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随心所欲。

  • 保持中正安舒:太极拳中要求练习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中正安舒”的姿态,即不偏不倚,重心稳固。这种中正的状态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姿势上,更体现在内心的状态中。动手往往会打破这种中正的平衡,导致内劲的外散和心神的分散。

  • 不动如山,动如雷霆:在太极拳的理念中,理想的状态是“不动如山”,即在防守中如山般稳固;而当被迫反击时,应“动如雷霆”,以最快最强的方式击败对手。但这一反击也是建立在对方主动出击的基础上,强调顺势而为。

修炼内功,培养感知

只有不动手才能做到气血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如前所述:“以身变手”不想手,浑身都是手,进手先进腰,退手先退腰,不想手,就是想腰动;“以气变手”,不想手,丹田气运手。不想手,想丹田;“以意变手”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劲源自上手。不想手,要想胯与肘。这样腰、丹田、胯、肘在涌泉,丹田内气的旋转带动下螺旋式推动,而不是自己的妄动.乱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健养生,而且才能练出太极内功

  • 内功为主,外功为辅:太极拳的修炼重点在于内功,即通过长期的练习来培养内在的劲力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这种内功的修炼使得练习者能够在不动手的情况下,通过感知对方的力量和意图来化解攻击。主动动手意味着依赖外在的技巧,而太极拳更注重内在的修炼。

  • 听劲与化劲:太极拳中的“听劲”是指通过感知对方的力量来判断其意图,而“化劲”则是通过内在的柔化将对方的力量化解掉。这些都需要在不动手的情况下完成,一旦主动动手,这些内在的感知和化解能力就难以发挥。

感悟太极,内外合一

“太极不动手,动手非太极”强调的是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核心原则。通过不主动出击,保持内在的静谧和平衡,太极拳修炼者能够在面对对方攻击时,借助对方的力量,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不仅是一种技击理念,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方式,使练习者能够在动静之间,感悟太极的真谛,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不动手更有利于练习太极拳动作?

不动手在太极拳盘架、走架、练架的练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期的基础训练阶段和内功修炼过程中。这一理念帮助练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如松柔、内劲、气息流动,以及整体的身体协调。以下是几个关键点,说明不动手如何更有利于太极拳动作的练习:

增强内功修炼

  • 注重内在感知:不动手的练习强调内功的培养,练习者需要专注于自身的感知能力,体会身体内部的气息运行、力量流动以及重心变化。这种内在的专注有助于提升“听劲”和“化劲”的能力,为未来的技击练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 气沉丹田:太极拳中非常重视气的运转,尤其是气沉丹田的练习。通过不动手,练习者可以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丹田位置,感受气息的下沉与稳定,从而强化内功。

培养松柔与中正

  • 放松全身:不动手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容易进入松柔的状态。太极拳强调“松而不懈”,即在放松的同时保持身体的整体感。通过不动手练习,能够避免在动作中出现的紧张和僵硬,更好地掌握松腰、松肩、松胯等关键要领。

  • 保持中正安舒:不动手有助于练习者在动作中保持中正安舒的姿态。中正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身体重心稳固、姿势平衡。不动手可以让练习者更好地感受身体重心的变化,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在中正安舒的状态下进行。

提高整体意识与节节贯穿

  • 整体协调:太极拳讲究“节节贯穿”,即每一个动作都是全身的协调运动。不动手的练习使得练习者更容易感受身体各部分的联动和整体性,避免因为手部动作的主动出击而打破整体协调。

  • 动作连贯:不动手还有助于动作的连贯性。太极拳要求动作如行云流水,缓慢而不停顿。通过不动手练习,可以避免因为主动出手而产生动作的断裂,进而保持整体动作的流畅性。

强化听劲与化劲

  • 培养听劲:听劲是太极拳中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感知对方的力量和意图来判断动作。不动手的练习让练习者专注于感知自身的内外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听劲能力。

  • 练习化劲:不动手可以帮助练习者掌握化劲的技巧,即通过柔化和转移对方的力量来化解攻击。这种柔化需要高度的松柔和内劲控制,不动手的练习有助于强化这些能力。

避免惯性与暴力

  • 控制力道:动手往往会引发惯性和外力的使用,容易导致练习者在动作中依赖暴力或外在的力量。而太极拳追求的是内在的控制力,通过不动手可以避免使用过多的外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内劲和细腻的控制能力。

  • 减少受伤风险:动手可能带来受伤的风险,尤其是在初学阶段。通过不动手的练习,练习者可以更专注于自身的内在调整,减少因错误动作或用力不当而导致的受伤。

不动手的练习在太极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初期的基础训练和内功修炼中。它有助于练习者培养内在的感知能力、增强松柔和中正安舒的姿态、提高整体协调性与动作的连贯性、强化听劲和化劲的技巧,并避免惯性与暴力的使用。通过不动手的练习,太极拳的核心原则得以更好地体现和掌握,为进一步的技击和实战应用奠定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