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杜牧笔下的扬州 vs 姜夔笔下的扬州:从“春风十里”到“冷月无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杜牧笔下的扬州 vs 姜夔笔下的扬州:从“春风十里”到“冷月无声”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5/06/83544195_1146805408.shtml

扬州,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它繁华富庶,风月无边,却也饱经沧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唐代诗人杜牧和南宋词人姜夔,相隔数百年,却都以扬州为题材,留下了传世名作。
杜牧的《赠别》写于扬州鼎盛之时,笔调轻快,充满对繁华的赞美和对青春的留恋;而姜夔的《扬州慢》则写于扬州遭遇战火之后,词风哀婉,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伤。
两首诗词,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印记,折射出扬州这座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也展现出两位诗人不同的心境和情怀。

杜牧笔下的扬州:春风十里,繁华如梦

杜牧的《赠别》写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赴长安任职。诗中写道: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以“赠别”为题,却并未直接描写离别的场景,而是将笔墨集中在扬州城的繁华和女子的美丽上。
首句“娉娉袅袅十三余”,以“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以“十三余”点明其年龄,寥寥数语,便将一位青春靓丽的少女形象勾勒出来。
次句“豆蔻梢头二月初”,以“豆蔻”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以“二月初”点明时节,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勃发。
后两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则将视角从少女转向扬州城。
“春风十里”极言扬州城之繁华,“卷上珠帘”则暗示着城中处处皆是美景。
而“总不如”三字,则将少女的美丽与扬州城的繁华融为一体,既赞美了少女的绝世容颜,也表达了对扬州城的无限留恋。
杜牧笔下的扬州,是盛唐气象的缩影。诗中“春风十里”的繁华景象,正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真实写照。
而诗中流露出的对青春和美好的留恋,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姜夔笔下的扬州:废池乔木,黍离之悲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当时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扬州城在战火之后的残破景象,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词中写道: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以“扬州慢”为词牌,本身就带有一种缓慢、低沉的节奏感,与词中所表达的感伤情绪相得益彰。
词的上阕,描绘了扬州城战后的荒凉景象。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开篇点明扬州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尽荠麦青青”形成鲜明对比。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则直接点明了扬州城破败的原因,并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词的下阕,则抒发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以杜牧的《赠别》为引子,想象杜牧如果重游扬州,也会为眼前的景象感到震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则进一步以杜牧的诗句,来反衬扬州如今的衰败,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是扬州著名的景点,如今桥虽在,却已物是人非,只有冷月无声地映照在波心,更添凄凉之感。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以桥边红药的无主,来象征扬州城的衰败,表达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无限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姜夔笔下的扬州,是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的写照。
词中“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意象,无不透露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与杜牧笔下“春风十里”的扬州形成鲜明对比。
而词中流露出的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忧患意识。

两首诗词的比较:时代印记与诗人情怀

杜牧的《赠别》和姜夔的《扬州慢》,都以扬州为题材,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这既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也与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杜牧生活在唐朝鼎盛时期,他笔下的扬州,充满了繁华富庶、青春活力的气息。而姜夔生活在南宋偏安一隅的时期,他笔下的扬州,则充满了凄凉萧瑟、感伤怀旧的情绪。
两首诗词,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两个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从艺术风格上看,杜牧的《赠别》语言明快,意境优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姜夔的《扬州慢》则语言含蓄,意境凄凉,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
两首诗词,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堪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杜牧和姜夔,两位伟大的诗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两个不同时代的扬州,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