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量集邮者退坑,新邮打折不止,邮票升值靠彻底改革!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量集邮者退坑,新邮打折不止,邮票升值靠彻底改革!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0324774_121123896

邮票收藏曾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片瑰丽风景,但如今这片风景却被风雨摧残得千疮百孔。

1982年之前的JT票为何总是被人津津乐道?原因不外乎是那时的邮票发行量极少,价格飙升,市场上稀缺的邮票自然成为了收藏者心中的“白月光”。

套票动辄上百万,有些年份的实际发行量甚至低于计划发行量,这样的稀缺性铸就了中国邮票收藏的最后辉煌。

然而,如今的邮票市场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新邮的价格一路走低,集邮者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邮票市场的彻底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从辉煌到低谷的转变

集邮者的数量在1997年达到了历史峰值——1700万。2006年的中国集邮市场是个辉煌的节点。那时最低发行量为680万,套票普遍发行量在750万左右,而一些热门套票甚至炒到百元以上。

然而,这种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现在,很多邮票的发行量已经低于500万,但是打折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集邮者的急剧减少。曾经的集邮热潮已经消退,如今的集邮者数量仅剩下70万左右。面对500多万的发行量,这个比例显然让市场供大于求。邮票收藏的风光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集邮市场的老龄化与新鲜血液的缺失

集邮市场的困境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的下滑,还有人群的老龄化。中国的集邮人群正在逐渐老去,许多地方邮局的新邮首发活动,排队购买的基本都是年长者。

这些老一辈的集邮者是中国集邮的铁杆粉丝,但当他们大多离去后,集邮市场还能剩下多少人?目前的现状让人对集邮的未来感到忧虑。

邮票的价值主要依赖于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在JT等老邮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邮票的设计和发行量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导致其升值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

对于年轻人来说,邮票的吸引力似乎也在减弱。现代社会中,邮票收藏不再是像以往那样普及和便捷,这也是市场疲软的重要原因。

迫切需要的彻底改革

面对现状,邮政部门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以下这些改革措施如果得以实施,或许能给邮票市场带来一线生机:

  • 摇号制度的引入:预定套票采用摇号制度,取消老预定户的资格,每年都必须摇号,保证公平公正。通过限制预定数量,可以有效地控制市场上的发行量,提高邮票的稀缺性。

  • 缩减发行量:对于小版票,提供50万的摇号资格,控制发行量;大版票则取消预订,将其发行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 提高零售量控制:根据题材的受欢迎程度,适当调整零售量。例如,生肖票可以适当增加发行量,热门题材控制在350万以下,其他票种保持在200万以下。

  • 废除打折预订和短腿邮票:废除地方邮局的打折预订和短腿邮票的发行,建立一个先进的网络订票系统,避免内部结算机制对市场的影响。

  • 关注年轻人需求:邮票选题应从社会广泛征集,合作大众关注的IP,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可以每年征集选题,通过网络投票选择发行方案,增加邮票的市场吸引力。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实施起来却充满挑战。邮政部门是否具备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进行这些变革呢?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结语

邮票市场的现状让人感到忧虑,但这也正是变革的契机。新邮价格的持续低迷和集邮者的锐减,已经逼迫我们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措施虽已提出,但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邮票收藏的未来是否能够重焕生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如何打破当前的僵局,给邮票市场注入新的活力?这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许,这正是邮票市场重新崛起的关键时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