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什么叫“文”,什么叫“字”?
《说文解字》| 什么叫“文”,什么叫“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其作者许慎从42岁开始研究汉字,历时21年完成这部著作,不仅揭示了造字规律,还发现了汉字间的相互关联。
从42岁起,东汉人许慎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汉字的字形和起源。经过长达21年的努力,他不仅摸索出造字的规律,还发现了汉字间相互关联的特点。他将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名为《说文解字》,并交由其子献给皇帝。这部著作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许慎,字叔重,东汉时期的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曾任京城洛阳太尉南阁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他学识渊博,尤其擅长四书五经,但淡泊名利,决心穷尽一生探索汉字之源。
在许慎之前,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文字和词汇研究的作品,如西周的《史籀篇》,秦朝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西汉的《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东汉的《滂熹篇》,还有当时已经成书的《尔雅》《方言》等,这些都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理论指导。
《说文解字》涵盖“说文”与“解字”两层含义。许慎解释,仓颉开始造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文”。这以后,那些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是滋生、繁衍的含义和内容。许慎进一步阐明,“文”是先有的,“字”是后造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这反映了汉字从图画符号到概念符号的发展过程。一些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书名的含义。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