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有樟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云南特有樟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在云南特有樟科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不仅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新的琼楠属物种——勐往琼楠,还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了北油丹属的两个物种实为同一物种。这些发现对于我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樟科植物是重要的基部被子植物类群,广泛分布于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樟科植物的特有性中心几乎全部位于热带地区,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南部与东南部、广西西部、海南和台湾。
版纳植物园植物系统发育与多样性保护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区域性特有樟科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多样性保护研究。近期,该研究组针对云南分布的琼楠属(Beilschmiedia Nee)和北油丹属(Alseodaphnopsis H. W. Li & J. Li)特有物种开展了两项重要研究:
发现新物种:勐往琼楠
研究团队在云南南部的野外考察中发现了一个未知的樟科物种。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证据,确定其为琼楠属的一个新成员。由于该物种野生个体目前仅发现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往乡辖区内,因此以其发现地命名为勐往琼楠(Beilschmiedia mengwangensisX. B. Peng,Z. F. Liu,Lang Li & J. Li)。
勐往琼楠与近缘物种勐仑琼楠(B.brachythyrsa H. W. Li)在顶芽皱缩被毛、中脉上面凸起、小脉疏网状等琼楠属关键形态特征上相似,但可通过其更大的叶片(13–25 × 4–8 cm)与果实(5.5–6 × 3–3.5 cm)、更粗长的果梗(4–7 × 0.6–0.8 cm)等形态特征与后者进行区分。
该研究以“Beilschmiedia mengwangensis (Lauraceae),a New Species from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于植物系统分类学国际期刊Systematic Botany。版纳植物园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本科实习生彭孝彬为论文第一作者(现就读于云南大学医学院),李捷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图1 勐往琼楠 A. 自然生境中的成熟个体;B. 种植在XTBG的未成熟个体;C. 叶;D. 幼果果枝;E. 成熟果实;F. 枝条顶端(标本);G. 顶芽;H. 叶背网脉细节;I. 幼苗(模式产地)。(彭孝彬摄)
北油丹属物种研究
在云南东南部针对北油丹属特有物种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近期报道的北油丹属新物种马关北油丹(Alseodaphnopsis maguanensisL. Li & J. Li)与河口北油丹(A. hokouensis (H. W. Li) H. W. Li & J. Li)在形态上非常相似。进一步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二者实为同一物种。因此,前者作为后者的同物异名,应归入河口北油丹。
同时,通过对河口北油丹野生居群的详细调查,明确了该物种的分布现状,并对其濒危等级进行了重新评估。研究发现,标本采集严重不足,特别是花和果实标本的缺乏,阻碍了对北油丹属物种的全面认识。同样的情况在其他云南特有樟科植物中普遍存在,建议进行更多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采集,以加深对这些物种的全面认识,继而实施有效的保护管理。
该研究以“”为题发表于植物分类学国际期刊PhytoKeys,版纳植物园李朗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图2 河口北油丹 A. 花枝;B. 果枝;C. 不同的叶片形态。(李朗摄)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计划和版纳植物园“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