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AI产业先机:建生态、放场景、引人才
抢占AI产业先机:建生态、放场景、引人才
DeepSeek、宇树科技等新兴科技企业的脱颖而出,大大提振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信心。今年年初,广州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列入重点发展的5个战略先导产业之一。
强化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以AI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发展,越发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赛道,让城市脱颖而出的关键是什么?是产业创新生态。“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龙头企业是引擎,纵观人工智能产业新星,无一例外是民营企业。”
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民营龙头企业如同参天大树,有助形成热带雨林式的生态体系,带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输送科技人才团队。此外,要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还需要推动更多重大应用场景的开放、加强新技术、新成果、新业态的推广和汇聚更多“耐心资本”的支持。
为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助力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突破,建议促进思想解放和制度突破,鼓励行业创新应用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人工智能产业的成功不是只靠技术领先,而是靠不断突破体制机制,为创新扫清障碍。”以更加包容的机制鼓励行业创新应用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建议支持大模型等新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优势产业的落地应用及解决方案,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标杆场景示范。
同时,提升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为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公平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具体包括,为链主龙头企业牵头的科技创新成果建立应用推广目录,选定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探索在民企科技项目中合理开放并利用好技术、数据等资源等。
此外,依托产业龙头,加大投资力度,探索多元化融资路径和良性生态环境。具体包括,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高潜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投早、投硬、投准”,通过产业链“以投代招”;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形成“耐心资本”与其长周期、高风险相适应的投资回报预期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鼓励科研人才跨界流动
人才的厚度以及广度,决定了一个城市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的方向。加快建设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科技产业人才的支撑。
围绕打造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高地,建议首先强化产教融合,为人工智能企业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建立头部人工智能企业与高校的常态化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明确以头部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产业趋势为依托,以工程需求作为在读期间的研究方向,以解决实际问题并产生成果的方式培养工科卓越工程师。
同时,鼓励科研人才的跨界流动,搭建联合创新平台,以更大力度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引入科学家团队。包括鼓励高校、科技机构的科研人才,保留体制身份,到企业中任职,以科研课题的横向转化成果,作为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推动科技人才更好地扎根服务于产业革新。针对企业引才的支持评定,要制定有院校区别的评定办法,更加关注其产业实际应用成绩。
此外,优化人才政策支持,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和保障体系。围绕人工智能等广州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给予个税、住房、生活等专项支持政策。
迈入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元年
今年央视春晚,宇树科技机器人惊艳亮相,也折射出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跃迁。随着大模型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跃迁的范式变革。工信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计划的实施,标志着 2025年将成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元年。
人工智能赋予机器人学习和推理的能力,使其能够感知、理解和自主决策,而机器人则提供了执行这些决策的物理平台。大模型集成到特定领域后,能够在每个场景中积累数据,并通过机器人载体有效执行和落地,沉淀有价值的数据。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在工业自动化、交通、应急、家居、医疗等行业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广州在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拥有良好基础,拥有一批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产业链企业,叠加在场景、应用和数据资源等方面的积累和利用,广州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具有优势。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加快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在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入推进试点示范,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智能交通、工业制造、医疗健康、安全应急等广州重点领域行业深度融合和推广应用。
二是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和融合创新。积极支持广州人工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机构承担国家、省相关重大专项,破解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是以提升行业中试验证能力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包括积极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平台、基地,引导现有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加大对中试能力的投入,通过抓中试验证来降低自主创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