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加息VS民营银行降息:存款利率走向何方?
农商银行加息VS民营银行降息:存款利率走向何方?
在存款利率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下,近期银行存款利率调整出现明显分化:部分农商行上调存款利率以吸引储户,而多家民营银行则在下调存款利率。这种分化现象背后反映了不同类型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策略选择。
多地农商行上调存款利率
“存单升级,纯享收益上升”。近日,五台农商行最新存款利率“出炉”,1年期、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75%、1.85%、2.15%。对比调整前,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5个基点,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15个基点。“在利率下调的大形势下,快来五台农商银行抢占最高的存款利率吧!”该行的微信公众号如此宣传。
无独有偶,近期,山西陵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公布最新存款利率,其中1年期、2年期、3年期及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75%、1.85%、2.00%和1.80%。与2月18日公告的存款利率相比,此次该行将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最高1.95%(存款金额达20万元及以上可享该利率)上调至2.00%,且不再区分起存金额。
事实上,春节以来,来自陕西、山西、湖南等地的多家中小银行上调了存款利率。
过去几年,大家已经习惯存款利率下调,部分地方中小银行逆势操作,此举引发了不少储户的关注——“逆势上扬”让大多数储户颇为意外。
招联首席研究院董希淼认为,当前处于商业银行开门红旺季营销期。这段时间部分银行往往会适当调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或推出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吸引更多客户。
中小银行在规模、机构布局等方面的局限,其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更倾向于通过提升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确保在年度业绩冲刺的关键阶段不处于劣势。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艾亚文指出,银行“开门红”的季度性业务需求,是推动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的主要因素。在“开门红”期间银行资金需求旺盛,中小银行在客户资源和品牌影响力上相对薄弱,揽储压力更大,因此更倾向于通过上调存款利率这种最直接的方式来吸引资金。
民营银行普遍下调利率
虽然多地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动作频频,但从宏观市场行情来看,存款降息的大趋势并未改变,此前,以高利率揽储而闻名的民营银行,已迎来新一轮降息。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本月以来,19家民营银行中,至少已有7家下调或正在下调存款利率。
“我行计划于2月26日下调整存整取2年期产品年利率至2.20%,您在利率调整生效之前存入的存款不受影响,仍按照存入时的产品年利率计息、付息。”近日,中关村银行客户经理批量向客户通知了这一消息。目前该行整存整取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4%,整存整取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9%,整存整取6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85%,整存整取3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为1.65%。
除了中关村银行,包括锡商银行、新安银行在内的多家民营银行也先后宣布将下调存款利率。2月24日,锡商银行更新了调整后的存款利率水平,其中,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8%、2.0%、2.6%、2.5%。
新安银行于2月21日对手机银行、小程序、公众号在售的储蓄存款产品利率进行调整,具体来看,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此前的2.90%降至2.80%。
不同于传统银行,民营银行物理网点较少,多依赖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具有较强的互联网属性。展业前期民营银行凭借高利率吸引储户,揽储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当资金储备达到一定规模,为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下调利率成为必然选择。
在艾亚文看来,民营银行下调存款利率的核心逻辑在于缓解净息差压力、响应监管导向及优化负债结构。此外,监管部门对“高息揽储”的窗口指导趋严,民营银行也在进行差异化竞争策略转向,从“价格战”转向服务创新,盈利模式调整、客户优化等。
降低固定收益投资预期
有的银行在加息,有的银行在降息,未来银行存款利率到底还是向上还是向下?业内普遍认为,存款利率依旧在下调趋势中,且新一波存款利率普降或许还在路上。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为刺激经济发展,人民银行可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率,鼓励资金从储蓄转向投资和消费,推动经济发展。
“下一阶段,银行仍将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以进一步压降资金成本,减缓息差缩窄的压力。”董希淼认为,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银行还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减少这些隐性成本,有助于银行在不影响储户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不仅能提升银行的经济效益,还能促使银行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对于储户而言,面对利率变化带来的挑战,董希淼建议,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储户应尽快调整好投资心态,降低对投资收益的预期,平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综合进行资产配置。如果希望获得较高收益,那么应承担更高的风险;如果不希望承担较高的风险,那么应该接受较低的收益;如果追求稳健收益,可以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产品。储户如果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适当增配股票、偏股型基金和黄金等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