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健康锦囊:认识大肠憩室炎
肠健康锦囊:认识大肠憩室炎
憩室-细说从头
相比那些器官位置明确又常见的疾病,如胆囊炎或阑尾炎,大肠憩室炎(英文名:Diverticulitis)对大部分人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科普一下这个疾病。
当我们吞下一口食物,它会依次经过食道、胃、小肠,再到大肠等消化道,最后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其中的“大肠”由近到远又可细分成几段,分别是: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憩室”指的是部分大肠壁向外膨出形成的小囊袋(见图一)。从盲肠到乙状结肠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形成憩室,而直肠则极少出现。当大肠壁老化、出现局部薄弱点,或因反复发炎而致其结构改变时,若再加上便秘或肠道解剖构造异常使得肠道压力增加,造成局部大肠壁从这个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一个空间:这就是大肠憩室的成因。
健康隐忧-憩室炎
根据统计,60岁以上的台湾民众,有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具有大肠憩室。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肠憩室是无害的,且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因此很难通过身体检查被诊断出来,仅少数人在接受大肠镜检查或腹部电脑断层(CT)时意外被发现。当憩室形成后,一般情况下人们能与之和平共处,但因其为肠壁的脆弱处,偶尔会因憩室壁内的小血管受到磨损或破裂导致出血,甚至有时候可能因少量粪便残留在里面,引发局部刺激和细菌感染发炎,这叫做“憩室炎”。憩室炎会导致腹痛(尤其是左下腹部痛,因最常见发炎位置为乙状结肠)、发烧和寒颤,这些都是身体对感染的反应。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肠道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恶心、呕吐,这些都反映了肠道功能受到影响。
诊断与治疗
要诊断大肠憩室炎除了临床症状之外,通常也会抽血化验辅助看发炎的情形,最重要的一步则是通过腹部电脑断层检查确认,或者有经验的医师可使用腹部超声波来帮助诊断,以确认憩室是否发炎,并找出潜在的并发症,如肠穿孔或脓肿形成,也能协助排除不同类型的肠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正在发炎的憩室附近的肠壁更脆弱,在大多数情况下,此时反而不建议立刻接受大肠镜检查,以免在过程中造成肠穿孔。
对于未发生并发症的轻至中度憩室炎,通常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清淡且低渣的饮食使发炎的大肠得以休养生息、使用止痛药来缓解不适、必要时会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在家中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对于严重的情况,如憩室穿孔或腹膜炎,则可能需要住院观察、静脉注射抗生素、腹内脓肿引流、手术治疗以移除受影响的肠段,甚至当腹内发炎严重时,手术还须包含暂时性之肠造口(人工肛门)以避免术后肠道吻合处发生渗漏的情形。
预防-调整生活习惯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高纤维饮食来预防憩室的形成或发炎。高纤维饮食可以帮助维持肠道运动的规律性,减少便秘,进而减轻肠壁的压力。此外,适量的水分摄入和规律的运动也是促进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
结语
了解大肠憩室炎的发生机制和其症状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肠道健康,对于常见的肠道问题,及早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治疗。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能够对大肠憩室炎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能够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对于已经诊断为大肠憩室炎的患者,遵循医师的建议,包括适当的药物治疗和必要时的手术介入,对于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维护肠道健康你我有责,让健康锦囊和您一起,共同为健康把关。
图一、大肠解剖构造及大肠憩室示意图
本文原文来自台湾长庚纪念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