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藩王的谥号比较公正,后期则以美谥居多
明朝初期藩王的谥号比较公正,后期则以美谥居多
所谓的“谥号”,就是在人去世之后,根据其生前的所作所为,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可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明代对于宗室的谥号有明确规定,亲王一字,郡王二字,镇国将军以下则无谥号。
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生杀大权都操于太祖朱元璋一人之手,所以礼部只不过是“奉旨施行”而已。而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薨逝之后情况为之一变,朱元璋不再独断专行,将施政权力更多地交给了皇太孙朱允炆。不过鉴于皇太孙威望不足,所以改由礼部和翰林院先拟奏,再请旨。此后由于宗室人数越来越多,礼部和翰林院无法一一顾及。于是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拟奏谥号的权力被下放到了各地巡抚巡按等官。“十五年奏准凡亲王薨逝,行巡抚巡按等官核勘。郡王病故,行本府亲王及承奉长史等官核勘善恶得实,明白结报,具奏定谥。”
一般来说,谥号分为美谥、平谥和恶谥三种。那么明代亲王的谥号能不能准确反映他们的生平经历呢?
恶谥
所谓的恶谥,又称为下谥,一般带有批评的性质。明代宗室问题之严重,在历朝历代也能名列前茅。除了那些因罪被废为庶人而没有谥号外,剩下那些不够废爵但同样作恶多端的宗室,朝廷会给他们一个恰如其分的谥号吗?
鲁荒王朱檀
朱檀是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生母郭宁妃。洪武三年(1370年)封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之国山东兖州府。《明史》评价鲁王“好文礼士善诗歌”,然而实际上这位年轻的王爷酷爱金石之道。
在和王妃汤氏(信国公汤和之女)到了封国之后,二人在当地找了许多小孩子进王宫,然后割去他们的命根子作为药引。事发之后朱元璋勃然大怒,将汤妃赐死,又对朱檀实施了羞辱性的“髡刑”。
朱檀
但是鲁王恶习不改,最终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过量服食丹药而毒发身亡,年仅二十岁。六十二岁的朱元璋虽然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但悲痛之余并未丧失理智,反而很冷静地给了儿子一个恶谥:“荒”。谥法“好乐怠政”曰“荒”,确实准确了评价了朱檀这一生。“朕惟有天下者,必封建诸子,藩屏帝室。所望恪守彝训,永终天年。而或有不如愿者,岂足慰朕心?尔檀教自孩提,期于成立。及年既长,遂锡鲁封。夫何之国以来,昵比匪人,怠于政事。屡尝屈法伸恩,冀省厥咎。乃复不知爱身之道,以致夭折。生封死谥,古典昭然。呜呼!父子,天性也。谥法,公议也。朕于尔亲虽父子,讵得以私恩废公义?今特谥尔曰荒,昭示冥漠,用戒方来。”
伊厉王朱㰘
朱㰘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生母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伊王,永乐六年(1408年)之国河南洛阳府。
和十哥鲁王不同,这位王爷喜欢骑射,若是在洪武年间之国,恐怕不失为一位骁勇善战的戍边亲王。可惜经过了靖难战争,永乐年间的亲王早已不复洪武年间的荣光。
朱㰘
伊王无处安放的精力找不到发泄途径,只能在封国内“挟弹露剑,驰逐郊外”。按理这也没什么,但一路碰到来不及闪避的百姓,朱㰘却残忍地“手击之”,在洛阳城内引发了天怒人怨。此后伊王的行为更加荒唐,史称“髡裸男女以为笑乐”,最终掏空了身体,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薨逝,年仅二十七岁。
对于这位民怨深重的亲王,礼部提出削爵并葬以庶人礼的建议。不过朱棣考虑王府之中还有一位刚满周岁的继承人,斟酌再三,决定“不削其爵”,但赐以恶谥:“厉”。谥法“杀戮不辜”曰“厉”,确实也准确评价了朱㰘的一生。
郕戾王朱祁钰
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母吴贤妃。宣德十年(1435年)封郕王,由于皇兄英宗朱祁镇诸子年幼,故而朱祁钰一直未曾就藩。
为了对付三道入寇的瓦剌人,英宗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十五日率京师三大营御驾亲征,郕王朱祁钰奉旨居守北京。未曾想大军于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全军溃败,扈从文武高官几乎全部殉国,皇帝本人更是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消息传回京师,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坚持之下,朝廷决定坚守北京,保卫社稷。为了断绝瓦剌人挟英宗为人质的念头,明廷以皇太后孙氏的旨意尊英宗为太上皇帝,另立郕王为新天子。朱祁钰即位之后,放手任用于谦和石亨等文武重臣,一举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南宫复辟
次年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 “土木堡之变”周年祭之时,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被放回京师,随即被新天子软禁于南宫之中。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自南宫发动政变,重新夺回了皇位。
二月初一日,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仍于皇宫西内“静养”。当月十九日郕王薨逝,享年三十岁,当时也有很多稗官野史称实际上是英宗派宦官勒死了弟弟。然而朱祁钰虽然已薨逝,朱祁镇却依然余怒未消,命葬以亲王礼,谥曰“戾”。谥法“知过不改”曰“戾”,算是最恶毒的谥号之一。“癸丑,郕王薨,上命礼部议葬祭礼。礼部议如亲王例,辍视朝二日,至发引复辍朝一日。上从之,命谥曰戾。”
不过等到宪宗朱见深继位之后,倒是给当年废黜他的叔父平反昭雪,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谥法“布义行刚”曰“景”,算是公正地评价了朱祁钰击退瓦剌人的功绩。
平谥
所谓的平谥,又称为中谥。如果一个人生平经历惹人同情,或者非常平庸但又够不上恶谥,就会给一个平谥。
秦藩诸王
秦愍王朱樉是太祖朱元璋次子,生母马皇后。洪武三年(1370年)封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之国陕西西安府。
这位首封秦王殿下可谓是政治婚姻的受害者,因为他的王妃是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一个和大明朝有着国仇家恨的女子,又怎么可能和朱樉之间郎情妾意,夫妻情深呢?王保保死后,朱元璋又把开国六公爵之一卫国公邓愈的女儿册封为秦王次妃。
朱重八
朱元璋的这番安排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堂堂开国公爵的嫡长女居然被安排做了侧室?秦王偏宠次妃,冷落正妃,引发了朱元璋的雷霆之怒,派人来西安赐死了邓氏。此后的朱樉心灰意冷,在封国内倒行逆施,终于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下人毒死。
朱元璋收到噩耗之后又悲又怒,不但赐了一个平谥“愍”,还以国公的规格操办秦王的葬礼。谥法“在国逢难”曰“愍”,对朱樉来说恰如其分。
秦隐王朱尚炳是秦愍王朱樉长子,生母次妃邓氏。洪武年间册封为秦世子,朱樉薨逝后袭封秦王。靖难战争之后,朱尚炳仗着秦藩伦序在燕藩之前,对四叔朱棣颇有些不服气。
他先是在祭祀愍王和母妃之时,公然称他们为“皇考妣”。而朝廷每次向秦王降敕,朱尚炳都称病不出。此举彻底激怒朱棣,他引用了齐桓公因恭敬而成就霸业,晋惠公因懈怠而亡国的典故警告秦王,吓得朱尚炳亲自前往南京谢罪。
永乐十年(1412年)朱尚炳薨逝,享年三十三岁,朱棣则给这位侄子赐谥曰“隐”。谥法“违拂不成”曰“隐”,意思就是又无能又不听话。
秦藩世系图
秦僖王朱志堩是秦隐王朱尚炳嫡长子,生母王妃刘氏。朱尚炳薨逝后,于当年九月袭封秦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薨逝,年仅二十一岁,谥曰“僖”。谥法“小心畏忌”曰“僖”,意思就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
秦怀王朱志均是秦隐王朱尚炳的庶长子。永乐二年(1404年)封渭南王,秦僖王薨逝后无嗣,即由其进封秦王。宣德元年(1426年)薨逝,年仅二十四岁,谥曰“怀”。谥法“慈仁短折”曰“怀”,还是有那么一丝惋惜的味道。
赵悼王朱祁镃
朱祁镃是赵惠王朱瞻塙嫡长子、赵简王朱高燧之孙,太宗朱棣曾孙,生母赵惠王妃王氏。正统九年(1444年)册封为赵世子,景泰六年(1455年)袭封赵王。
当年英宗被俘之时,朱祁镃的老爹朱瞻塙曾经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去塞外救驾。这份心意英宗感激不已,故而在南宫复辟对朱祁镃也颇为优待。不曾想这位赵王殿下恃宠而骄,竟然在给皇太后表笺的称谓问题上栽了跟头。
英宗复辟后,尊生母孙太后为“圣烈慈寿皇太后”,同时要求天下各王府在庆贺表笺上的称呼改为“陛下”。结果赵王府在当年冬至节的贺表中还是称呼圣烈慈寿皇太后为“殿下”,惹得英宗龙颜大怒。“丁未,赵府庆冬至表称圣烈慈寿皇太后为殿下。上览之怒,以长史不能辅王以礼,命巡按御史执治之。王上章自劾,请宥长史。不允。”
朱祁镇
天顺四年(1460年)朱祁镃薨逝,享年三十岁,谥曰“悼”。谥法“中年早夭”曰“悼”,可赵王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了,这个谥号真的不是英宗对他的讽刺吗?
美谥
所谓的美谥,又称为上谥,带有赞美的性质。
总体来说,大明皇帝给宗室的谥号基本都是美谥。这个不难理解,毕竟都是太祖皇帝后裔,何必那么较真呢。
比如太祖第三子晋王朱棡谥曰恭,“敬顺事上”曰“恭”。第五子周王朱橚谥曰定,“纯行不爽”曰“定”。第六子楚王朱桢谥曰昭,“容仪恭美”曰“昭”。第十一子蜀王朱椿谥曰献,“聪明睿智”曰“献”。第十五子辽王朱植谥曰简,“平易不訾”曰“简”。第十六子庆王朱栴谥曰靖,“宽乐令终”曰“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谥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第二十子韩王朱松谥曰宪,“行善可纪”曰“宪”。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谥曰惠,“柔质慈民”曰“惠”。
*谥号能反映一个人的生平经历吗?能,也不能。
在王朝初创之时,无论是太祖还是太宗,基本都能做到公平公正,比如鲁王谥曰荒,秦王谥曰愍,伊王谥曰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要说恶谥,就连平谥都很少再出现在大明亲王身上,为何呢?
主要在于大明宗室被朝廷约束得越来越厉害,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打转转。只要不造反,皇帝对他们也是眼开眼闭,一个谥号而已,何必如此较真?你好我好大家好,岂不是更好?
毕竟有一个恶谥,整个藩王家族面子上都不好看。比如蜀王家族提到朱椿,可以骄傲地用献王来代称。鲁王家族怎么办?称荒王?那太没面子了,所以只能支支吾吾地称其为鲁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