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干幽默,你别太离谱!
英式干幽默,你别太离谱!
英式幽默以其独特的“干幽默”风格闻名于世,这种幽默方式既不同于美国式的夸张搞笑,也不同于法国式的机智讽刺。它以含蓄、节制和自嘲为特点,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的性格和文化传统之中。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英式幽默的前世今生,探索这种独特幽默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干幽默”的精髓
说到“干幽默”,话剧《删除好友》编剧史蒂文·莫法特做过最好的示范。他在一次关于编剧境遇的采访中这样说:“我非常赞成抱怨不休,那是当然的——我们是编剧嘛,那是我们的高尔夫。”想象一下,这位编剧面无表情地说着俏皮话,那个画面就是英式幽默(干幽默)的精髓。在这里,莫法特严格遵守英国人的聊天法则:第一,千万不要一本正经地说事,可以真诚但切忌太正经;第二,不能显得太把自己当回事,自嘲是必须的。
英式喜剧来源于生活。就像英国作家凯特·福克斯在《观察英国人》(Watching the English)一书中写的那样,英国人聊天时“都要加入不同程度的逗乐、调侃、讽刺、轻描淡写、幽默自嘲、嘲弄,哪怕仅仅是蠢话。换句话说,幽默是英国人的默认模式。他们像遵守万有引力定律一样,遵守幽默法则。”
简而言之,英式喜剧中的幽默以机智风趣和巧妙的文字游戏著称,而非靠夸张的动作和视觉笑料取胜。英式幽默大多数时候都不是非常好笑——起码不会明显好笑。甚至连英国人自己,虽然能听懂那个笑话,顶多会心一笑。轻轻地咧下嘴,就是对一个顶级笑话最好的回应。
喜剧:英国人性格的投射
你也许会问,究竟什么样的民族性,孕育出如此独特的喜剧?以下几条信息供参考:大多数英国人非常拘谨,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因为不愿在看病时和医生有目光接触最后耽误了病情;两个英国人如果在沙漠里相遇,大概率是不会打招呼的;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会竭力避免公开冲突,他们不爱管闲事;大多数普通英国人对抽象的事物不感兴趣,也不擅长抽象思考;痴迷于游戏、运动和各种爱好。
史蒂文·莫法特的《删除好友》,多少印证了上述说法。这出话剧的剧情进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英国人的性格在推动:面对一个可能是连环杀手的不速之客,在保持英国式的礼貌和真实想法之间,身为父母的Peter和Daisy是如何走钢丝的?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如果你恰巧有双人类学家的眼睛,这是个进入英国家庭的绝佳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幽默和讽刺贯穿于英国人的日常,达到泛滥程度。以至于外国人和英国人在生意场上相逢,常常一头雾水,“他是认真的还是正话反说?”正如凯特·福克斯所言,“在其他文化中,幽默分‘时间和场合’;那是一种特别的、分开的谈话。但是在英国人的交谈中,幽默是股暗流。哪怕见面说‘hello’或评论天气时,大多数英国人也会附带讲个笑话。”现在你明白了吧,英式喜剧之所以如此独特,和英国人的性格大有关系。
BBC的功与过
提到英式喜剧,BBC就绕不过去。作为一名编剧,莫法特大半生都在和BBC打交道。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很多经典剧集,比如《是,大臣》《小不列颠》《绅士联盟》《办公室笑云》《9号秘事》,都是BBC出品,带有非常明显的BBC印记。有种说法,对于英国人来说,BBC和某个家庭成员差不多。BBC是个让莫法特等编剧又爱又恨的地方(他曾调侃“我每天都能感受到BBC在创意上对我的窒息。”)但是不可否认,英式喜剧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BBC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图为上文提及作品海报
1948年,BBC发布了一本针对喜剧制作人和编剧的指导手册(The BBC Variety Programmes Policy Guide For Writers and Producers),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绿皮书》。它的目标很简单,使喜剧远离粗俗和讽刺。《绿皮书》详细规定了哪些玩笑在禁止之列,连暗示也不行:从盥洗室到女人气的男人,从度蜜月的夫妇到家庭女仆,从无花果树叶到商品推销员……应有尽有。
图为《绿皮书》封面
可以说,英国编剧们不断打破《绿皮书》禁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才有了今天的英式喜剧。在BBC官方网站中,有一篇文章详尽地细数了《绿皮书》出现以来,BBC的历代创作者们在《绿皮书》规定的边缘试探的历史。
“诞生于1965年的《直到死亡将我们分开》(Till Death Us Do Part)最初是BBC喜剧剧场的一档试播节目,但从1966年开始连续播出了七季……其中,男主人公加尼特是一个工人阶级的保守派支持者,同时也是一位极端的君主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而他的女婿则完全相反,是一位自由派,与加尼特的观点格格不入。该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当时英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但是在主流媒体上‘不便’展示的种族、政治偏见搬上了银幕,尤其是主人公语言中充斥着的粗鄙、歧视……在一次采访中,制片人丹尼斯·梅因·威尔逊解释了他的创作主题和动机:‘我们的意图非常清楚,就是将我们的主人公放到台面上,公共视野中,并对英国民众说:这就是你们,你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个家伙的一部分……’然而,这档观众人数达到1600万的节目也有不少批评者。当时的批评者认为,这个作品没有讽刺或者批判男主人公,反而将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种族主义观点‘合法化’,让人们同情这样的人......”
图为下文提及作品海报
相应地,英式喜剧打造了一大批明星。除了超级巨星罗温·艾金森,它还向世界输出了瑞奇·热维斯、米兰达·哈特、里斯·谢尔史密斯和史蒂夫·佩姆伯顿……这些人的脸今天已然成为英国名片。不仅如此,它还向世界(尤其是美国)输送创意。有个现象,很多作品经美国人的二次创作,成了现象级电视剧: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改编自英剧《办公室笑云》(The Office),《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改编自英版同名剧,《无耻之徒》(Shameless)也是如此,《副总统》(Veep)则脱胎于英剧《幕后危机》(The Thick of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