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大智慧!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的大智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上半句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原因无非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下半句“人至察则无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类或伙伴的意思,现在就是指“朋友”。
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里,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甚至被孤立。这是一种高超的处世哲学,发人深思,至今仍具有教育意义。
中国近代政治家曾国藩,年少时刚正不阿,崇尚原则,凡事锱铢必较,讲求一个“理”字。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弹劾大臣,针对时局提意见,后来甚至上书奏折痛斥咸丰皇帝的缺点和毛病,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空有踌躇满志,最后搞得自己狼狈不堪。
中年之后,在意识到自己“自傲、刚直”的毛病之后,才逐渐明白了处事圆融通达的重要性。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慢慢收敛了自己的脾气,对于手下人纯属个人性格方面造成的枝节问题,不再事事较真。为了筹集军饷,他不惜违反原则为人虚报功名。
但是,这完全掩盖不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人格魅力。
说到底,对于“人至察则无徒”的理解和运用,就是如何掌握好“度”的问题。对于原则性的问题,得理不让步是应该的。但生活中很多问题并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胸怀。
以交朋友来说,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交际双方难免有性格、兴趣、处世为人等方面的差异,也可能会因一些问题而发生争执。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得饶人处且饶人”,安之若素,旷达乐观,充分体谅对方。
如果一定要找到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朋友,就像管鲍之交、桃园三结义、钟子期与俞伯牙那种理想化的朋友,恐怕也是难于上青天,因为那种纯而又纯的友谊也只是见之于小说与传奇。
因而,交友也不能苛求,现实生活中有共同语言,有一致爱好,彼此性格相投,遇到难处能施予援手,这样的朋友便可称难得挚友,交上个把就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分清理想与理想化的区别,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扎扎实实地为理想而奋斗;同时,放弃理想化的梦幻,不再做玫瑰色的梦,不幻想会出现奇迹,不奢望天上掉馅饼。
如果说,那些涉世未深、不谙世事的青少年有点理想化想法,尚可理解,社会和现实会慢慢教会他们如何分清理想与理想化的;一把子年纪的成年人若还执着于理想化,信奉完美主义,对人求全责备,做事要求尽善尽美,那就未免有些执迷不悟、愚不可及,结局肯定会可悲的。
幸福不是“完美主义”,追求十全十美,会使自己陷入自己设计的人生牢笼里不能自拔,也许幸福感就在人们那不能实现的“幸福”追求中慢慢消失了。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不要企图追求完美,只要努力去做,问心无愧就行。从完美主义中解放幸福,你会发现,不完美的人生才最幸福。有时候,我们就得对自己说:差不多就行了。
这与其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不如说是洞察世事的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