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三观”:天台、华严、南山、慈恩宗派的哲学解读
佛教中的“三观”:天台、华严、南山、慈恩宗派的哲学解读
佛教中的“三观”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概念,不同宗派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本文将从天台宗、华严宗、南山宗、慈恩宗以及三种三观的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一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
天台宗三观
天台宗的三观是指“空观、假观、中观”。这一理论由智者大师创立,是天台宗教义与实践的核心骨架,基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的“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
空观
空观,又称为从假入空观或二谛观。其核心在于观察一念之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也不在中间,称之为“空”。通过观一念之空,进而观一切皆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空观能够荡除见思之相,是进入宗教真理的关键。
假观
假观,又称为从空入假观或平等观。其核心在于观察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通过观一念之假,进而观一切皆假,无空无中而不假。假观能够建立俗谛之法,是进入佛智遍照世俗境界的途径。
中观
中观,又称为中道第一义谛观。其核心在于观察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通过观一念之中,进而观一切皆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中观能够泯绝对待,是达到空假圆融的最高境界。
华严宗三观
华严宗的三观是指“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真空观
真空观认为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为性,但这个“空”不是无的空,而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离诸相。通过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显真空之妙体。
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观认为真如的理性能生万法,万法也就是真如,犹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通过观真如性起万法,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
周遍含容观
周遍含容观认为诸法互相含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可摄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而相应。这是华严宗特有的圆融思想。
南山三观
南山三观是指“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由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
性空观
性空观是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无有我。通过析色明空,破除对人法本身的执着。
相空观
相空观是观因缘所生一切诸法,其相本空。但众生情执,妄见种种差别之相。通过当体即空,破除对虚妄相的执着。
唯识观
唯识观是观一切外尘诸法,唯识所变,本来无实。通过识有非空,境无非有,达到性相圆融的境界。
慈恩三观
慈恩三观是指“有观、空观、中观”。
有观
有观是观依他圆成之二性为有,强调依他起性的真实存在。
空观
空观是观遍计之一性为空,强调遍计所执性是虚妄的。
中观
中观是观诸法以遍计性之故,非有,以依他圆成之故,非空,即是非有非空之中道。中观有对望中道和一法中道两种解释。
三种三观
三种三观是指“别相三观、通相三观、一心三观”。
别相三观
别相三观是历别观于三谛,从假入空、从空入假、入中道正观,依次观真谛、俗谛、中道。
通相三观
通相三观是在一观中圆解三谛,从假入空、从空入假、入中道正观,都能通达三谛。
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是在一念心中圆观三谛,既能观空,又能观假,还能观中,达到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