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阿仔會變「媽寶」?3個培養孩子更有責任心小貼士︳兒童心理
點解阿仔會變「媽寶」?3個培養孩子更有責任心小貼士︳兒童心理
最近,一位人力资源朋友提到,职场新一代的主动性和社交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责任感。这种现象与孩子成长时期父母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自理能力和自信。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男孩子更依賴媽媽?
非正式統計,普遍發現男孩子較易依賴母親,這類孩子常被取笑為「裙腳仔」。父母通常會對子女有不同的偏好表現,一般而言,父親更傾向於「疼愛」兒子,並且較為「寵愛」女兒;而母親則相反,更會「疼愛」女兒,同時也較為「寵愛」兒子。這種差異在親子關係中很常見,反映了父母對不同性別子女的心理偏好。一直以來媽媽對孩子的影響較大,媽媽對孩子的日常照顧亦比爸爸較多,關係亦較爸爸密切得多,所以男孩子較易對母親出現過度依賴的情況。
(圖片來源:PhotoAC)
關係界線分不清
傳統上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權威人物,他們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即使只有幾歲的孩子亦已懂得分誰是家庭的「話事人」,知道傾向父母其中一方可以得到更多關懷和好處,在成年人眼中甚至可以說成懂得看風駛𢃇,當然少不更事的孩子容易混淆家庭角色的定位,例如孩子的所有大、小事情都得到媽媽照顧周到,相反爸爸卻較少處理家庭事務,會令孩子認為只有媽媽才愛錫自己,為自己分擔一切事情,就會對媽媽產生過度依賴,萬事只要找媽媽就可以解決,忽略了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媽寶」就會漸漸成形。
(圖片來源:PhotoAC)
父母各司己職
父母權威角色的分化,既反映了社會文化中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也符合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對父母的需求。概括而言,父親通常被視為家庭的主要決策者和規範制定者,孩子會以父親為榜樣,學習剛強有力的男性特質;母親的管控更側重於日常生活、情感需求等微觀層面,雖然這定律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家庭,但父母應該先傾好各自擔當的角色,勿令孩子覺得一方是強者、一方是依附着對方,令他們清晰地感到父母肩負着不同的責任,自己亦隨年紀成長而有不同的義務與權力,父親的嚴肅權威能夠為孩子樹立行為準則,有助培養自律能力;而母親的親密關懷能夠給予孩子情感支撐,可培養同理心,對於他們的品格健康十分重要。
(圖片來源:PhotoAC)
培養孩子更有責任心3個小貼士
- 隨年齡給他們不同的責任,如哥哥可以幫妹妹檢查功課;
- 孩子感到父親和母親在家中的地位相近,只是負責的部分不同;
- 別低估孩子適應新事物的能力,鼓勵他們勇於嘗試,不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