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基础教育该压缩? 专家:调整课程架构更关键
12年基础教育该压缩? 专家:调整课程架构更关键
近年来,关于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讨论持续升温。有观点建议将12年基础教育学制压缩至10年,打破原有的"633"学段划分,推行9年一贯制教育等。这些改革建议是否可行?学制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12年学制能否被压缩?
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建议将中小学阶段的十二年学制改成十年,这一提议引发热议。对此,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表示,如果仅从学生是否能将教材学完来衡量,将学制压缩至10年可能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只从这个维度看问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看教育任务是否完成。
唐盛昌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树人",是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他说,"现在我们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用10年就能完成教育任务的说法欠缺理论依据。"
北京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也分析称,人的成长分为身体和心理两方面,12年基础教育是慢速成长,不是把成才作为唯一目的。缩短学制,让大量心理尚不成熟的孩子进入社会,并不科学。
"633"学段设置是否应打破?
中国基础教育现行的学制普遍是"633"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对此,唐盛昌认为,现在的孩子真正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世界观是在初三、高中,但我们现在的学制把这个阶段割裂了。目前12年的基础教育如何分段值得重新考虑,应认真研究如何让合理的学制在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给予支持。
他强调,很多国家是多重学制,包括"543"、"633"、"444"等等,美国、加拿大有不少学校都推行了"444",中国有没有地区可能尝试"84"或"444"学制值得探索。
"一贯制"该怎么推?
近年来,不少地区开始推行9年一贯制教育,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12年一贯制学制或初中高中6年一贯制学制等。一贯制教育究竟有何优势?在基础教育中又如何落实?这些问题都引发广泛讨论。
吴颖惠认为,目前应当积极推行九年一贯制教育,她强调,让学生受到连续教育与评价将是未来一大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如果能够落实一贯制教育,基础教育中很多重复的教学内容都可以省去,对学生培养有积极意义。
什么是学制改革的核心?
在不少专家看来,课程架构和教育理念的调整才是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的核心。例如,熊永昌强调,讨论学段划分,要有课程内容和教学体制的变化作为支撑,否则简单切割,没有任何意义。同时,学生在现行的基础教育制度中没有足够的自主选择性,未来是否要为此留出更多空间值得研究。
唐盛昌表示,现阶段要研究整个课程架构的改变,要令课程更具有探究性、现代性、选择性,并且实现数字化。如何打破高中阶段必修课的限制,令课程具有高度选择性也是关键。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使教育内容现代化,中国的教育如何跟上国际潮流?这12年里,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唐盛昌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