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把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搞混
人们总是把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搞混
导读:在历史典故中,“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常被混为一谈,但它们背后蕴含的意义却大相径庭。本文将带你穿越千年,解读这两个成语的真正含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不同政治理念。
常常看到,人们总是把问鼎中原和逐鹿中原搞混。但两者内在含义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可以说一正一奇。或者说是王道和霸道的区别。
当初,大禹治水,厘定山河,裁定华夏九州,并铸九鼎以镇之。自此,九鼎,就是华夏大地和苍生的总代称。
问鼎,就是要为华夏苍生负责。带领他们奔向美好未来。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问鼎中原,典故出自楚庄王。意思是“问鼎于中原” - 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问鼎之轻重。具体情节是,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将楚国大军开至东周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楚庄王是楚国历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也是很嚣张的。当时周天子之下诸侯只有他敢于也自称王。当然这因为楚国地位一直太低,最初封国的爵位只是子爵。公侯伯子男。比宋国的公爵,齐国晋国的侯爵差了一大截。但楚国又是地盘最大的。楚国人不服啊,所以才自称王。
即便这么嚣张,楚庄王到了洛阳,也只是小心翼翼地问鼎之轻重。
虽然他是“我也就问问”的样子,但不服心态,不臣之心已经流露了出来。但此时他还真不敢就说为华夏苍生负责。这个野心,胆量,勇气,信心,他还是没有的。否则,就不只是问问轻重。而是凭借楚国大军在洛阳城外,直接要求参观参观九鼎了。
但东周大夫王孙满仍然斩钉截铁:在德不在鼎。
意思是,我呸!想窥伺九鼎?也不看看你够不够格?
楚庄王自度真的不够格。就灰溜溜地走了。
彼时的他,可能真的有能力。也能一瞬间灭掉东周。但是,对于为华夏九州苍生负起责任,他自认没有这个格局和资格。
所谓有才华,无格局,没体统。就是这个意思。很多人能力到了,但坐上那个位置,怎么看都不像。也不成体统。
有系统,无体统。你就很难担当起这个神圣的使命。
德,就是体统,格局的重要元素。所谓德配天地,才可问鼎。
没有体统,无论怎么演,坐在那里也不像。就是沐猴而冠,灭亡就指日可待。
所以楚庄王之后,历史上的帝王还真没有再敢“问鼎”的。
因为,这是天大的事。
到了汉朝开国,汉高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夺得天下。逐鹿中原的说法出现了。“秦失其鹿,高才捷足者先得。”
其时,九鼎失传已久。秦帝国分崩离析。用史书的话说,那会儿想灭亡秦朝的不下万人。所以逐鹿中原就是赤裸裸抢占地盘,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也是当时,天下已定后才来归附汉高祖的那些个人才的说法。有吹捧高祖的意思。也就是说,逐鹿中原,是这些人为自己后来归附汉朝找的理由,同时又吹捧了汉高祖才是真命天子。
问鼎,本意是为华夏苍生负起责任。逐鹿,则是以天下,苍生为筹码,互相抢夺,一争高下。
意思完全不同。
所以问鼎中原,逐鹿中原完全是两码事。但后世认为是一个意思。大谬不然啊!
有关逐鹿,参见本号文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这里为什么用鹿?而不是鼎,或者龙?》
另一件同样重要的是泰山封禅。纵观历史,没几个帝王封禅,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敢轻易问鼎,用封禅代之。泰山封禅,态度上比问鼎更谦虚了。主要是认为自己治理天下干得好,通过封禅,向上天汇报工作。
但一般都是得天下夙兴夜寐,励精图治,才敢向天帝汇报。而历史上泰山封禅的帝王,也屈指可数。
所以,“在德不在鼎”。鼎之轻重,岂可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