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正月不剃头:从历史记忆到民俗传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正月不剃头:从历史记忆到民俗传统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3%E6%9C%88%E4%B8%8D%E5%89%83%E5%A4%B4/2606002

“正月不剃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习俗,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习俗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剃发令,承载着汉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死舅”的谐音误传,并在民间流传至今。

“剃头”一词在明朝之前并没有记载。汉族人传统上视头发如生命,认为乃父母所赐,剃发为不孝。故古人多蓄发,仅出家人剃发。清军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清顺治二年(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要求京城及外省军民在限定十日内剃发,违者以逆贼论斩,强制汉人接受满族发式,并将其视为归顺的标志,口号严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对此强烈抵制,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多地爆发反抗起义。尽管最终被迫接受,但汉人通过正月不剃头的习俗继续表达不满与怀念明朝之情。据《掖县志》记载,此习俗原意为“思旧”。然而,随着满汉民族融合的加深,民族矛盾缓解,剃发成为习惯,正月不剃头的文化意义逐渐淡化,谐音误传为“死舅”。

民俗由来

“剃头”这一说法在明朝之前未有记载。历史上的汉族人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的观念,视头发与生命同等重要,认为其由父母所赐,个人无权擅自处理,剃发被视作不孝之举。因此,古人普遍蓄发,仅出家人会选择剃发。清朝时期,汉人遭强制剃发留辫,为缅怀前朝,部分人在正月拒绝剃发以示纪念,蕴含思念旧朝之情,“死舅”一词实为“思旧”的谐音,经流传误变而来。同时,“正月里不剪头”的习俗亦受汉族传统影响,汉族有“正月不动刀剪”之说,意味着正月期间避免使用剪刀,从而也避免了理发。往昔,人们重视节日仪式,年前常进行身体斋戒,其中沐浴与剃发为必备环节,故正月期间通常无需再次理发。

历史沿革

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要求京城内外限十日内,外省自诏令到达之日起亦限十日内,军民须剃发,违者以逆贼论斩。此令被视为以死罪强制汉人接受特定发式。清廷将剃发视为归顺标志,口号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对此强烈反对,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剃发,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剃发令。尽管最终汉人被迫剃发,但反抗并未停止,正月不剃头即为反抗形式之一。

民国二十四年版《掖县志》记载,正月不剃头原为“思旧”,意在缅怀明朝传统。然而,随着满汉民族矛盾减弱,剃发渐成习惯,正月不剃头“思旧”的文化心理基础消失,逐渐谐音讹传为“死舅”。俗信具有传承性,同时也随时间地点变化。满族入主中原后,大量接纳汉族士大夫参与政权,满汉共治局面下,民族矛盾减弱,剃发习惯形成。

民俗内容

在中国江苏淮阴等地区,存在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该习俗起源于秦朝。为避免秦始皇名讳,正月被改称为以征音读“正”的月份,并形成了不剃头的传统。旧时观念认为,正月剃头会带来不吉利,可能招致灾祸。此外,四川建始县也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当地将此称为“正无发(法)”。

相关文化

民俗传说

传说一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穷理发匠,他和舅舅的关系非常好,大年初二到舅舅家串亲戚时,总拿不出像样的礼物,没办法,理发匠就带上理发工具,精心给舅舅剃头刮脸,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礼物。

进入腊月,别人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而这位舅舅非常理解外甥的一片孝心,春节前不剃头,专等外甥来串亲戚时给他剃头。后来,舅舅去世了,理发匠一到春节就会想起死去的舅舅,正月里给别人理发,精力总是集中不起来。

理发是持刀弄剪的活儿,稍一分心,就会在顾客的头上或脸上开个小口儿,顾客不满意,就责怪理发匠并问其原因,理发匠说:思舅。于是,人们在正月里就不敢找这个理发匠理发了,因“思”和“死”谐音,人们就把不理发的原因讹传为“死舅”。

传说二

清军入关后,为彻底摧垮汉人的意志,颁布了“剃发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又特别推出了“剃发令”,强迫人们留满族的发型:把前颅的头发剃光,把后脑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一开始,许多汉人不同意,特别是江南士子,喊出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剃头这样的小事儿也就成了两种文化冲突的焦点,甚至演变成了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政治战争。

江苏嘉定一带的百姓,因反对“剃发令”揭竿而起,但胳膊最终拧不过大腿,“嘉定三屠”之后,硬抗转入软磨,人们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为掩人耳目,诈称“死舅”。不用说,久而久之,也讹传为“正月剃头,外甥死舅”了。


剃发

诗词

“正月谷日僧宝弥月矣,苏俗正月不头。二月二日苏人调龙抬头,宜剃头,然是日为火日,则又非宜,因择于二月四日,老夫抱之剃头而作是诗。”(清·俞樾)

相关理论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价值意义

明末清初的人们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为掩人耳目,诈称“死舅”。

“正月不剃头”习俗源于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由“思旧”演变成“死舅”,这一转变与中国传统人文人伦思想相符。

相关案例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法律讲堂》栏目播出一期节目,讲述了一起罕见的民事纠纷案件。

某年大年初二,舅舅到姐姐家拜年,进门看到其外甥刘某形象邋遢,正在玩手机,就皱起眉头说“你这头发怎么跟鸡窝一样”,并指责刘某“过年前连头都不理,新年看到你这个形象影响我的运势”。这番话激发了二人的矛盾,两人发生争吵,刘某马上出门去理发。理完发后,刘某去找朋友聚会。岂料当天晚上,舅舅就因酒后骑车发生车祸去世。

第二天,刘某得知此消息,立刻前往吊唁。舅妈发现刘某理发后,两人发生激烈冲突,并听信“大仙”的话,称刘某明知当地“正月理发死舅舅”的习俗,仍然去理发,必然导致舅舅喝酒出车祸,扬言要到公安局告他故意杀人。

舅妈去公安机关控告刘某间接故意杀人未果后,又将刘某诉至法院,要求其承担民事侵权赔偿责任,赔偿100万元。

当地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车祸原因是酒驾导致意外,与刘某理发无关,依法驳回了舅妈的诉讼请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