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屈原、华佗、张仲景都是被后世创造的?
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屈原、华佗、张仲景都是被后世创造的?
近年来,古装电视剧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尤其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剧集异常热门。从《秀丽江山》到《琅琊榜》,这些剧集往往选择一些相对冷门的历史时期作为背景,给编剧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然而,这种创作自由也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历史人物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后人虚构的?
如今,古装电视剧正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尤其是那些以历史为题材的剧集更是异常热门,几乎占据了古装剧的半壁江山。《秀丽江山》、《独孤天下》、《琅琊榜》等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别。有趣的是,这些剧集往往选择一些相对冷门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以两晋南北朝为背景的题材最受欢迎。琅琊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功,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历史时期相对大众而言并不那么熟悉,这给编剧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避免了史实的束缚。这些“冷门”历史时期群众基础相对较差,因此一些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情节也能够得以容忍。
历史在电视剧中变成了编剧的“故事”,成了可以随心所欲戏说的素材。有些编剧在塑造历史人物时,如果是良心之徒,可能会保留历史人物的原名,还会参照历史的一些情节。可是,也有一些无厘头的编剧,直接就开始“编”历史,创造出了一大群虚构的NPC。邬思道就是传说中的一位无良编剧,他不仅仅是在现代,就连古代一些经典的历史剧中,编剧也会虚构一些角色来推动故事发展。比如,《康熙王朝》中的魏东亭,以及《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都是原作者二月河老师根据历史原型虚构出来的角色。
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在古代,一些我们现在熟知的历史人物其实是后世文人虚构出来的。以貂蝉为例,作为“四大美人”之一,她实际上是后世文人根据王允的一名侍女为原型,虚构出来的人物。与之类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少昊也是根据五德之说虚构出来的,被编列到三皇五帝之一。而本来这三皇五帝就是虚无缥缈的存在,真实性根本难以查证。
在近现代,胡适这位学术大咖也提出了一项颇具争议的观点,认为屈原是司马迁虚构的人物。胡适的这一观点的论据主要有四点。首先,他指出在《史记》之前的古代典籍中几乎没有有关屈原生平的详实记录,即便是《战国策》等书也没有涉及太多。第二,他认为《史记》中对屈原生平的描写过于详细,甚至有点像是司马迁亲自编写的内容。第三,胡适认为屈原的“爱国主义”在战国时代过于超前,更像是汉以后的人附加给这个人物上的标签。最后,他指出《楚辞》并非屈原所做,因为辞意重复,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甚至质疑了《楚辞》的真实性。
然而,这一系列的假设都颇为大胆,难以经得起深究。首先,关于屈原在《史记》之前没有详实记录,其实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否定其他一些历史人物的存在,比如白起、蒙恬等人。这难道也是司马迁编的吗?其次,《史记》中对许多人的描写都相当具体,有些人的内心世界都写得淋漓尽致,难道这都是虚构的吗?再者,屈原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战国时代并非主流思想,但汉独尊儒术之后,忠君爱国成为主流价值观,所以找到一个爱国的典型人物恰恰是合理的。最后,关于《楚辞》的争议,也许可以认为不是屈原一人所做,但不能因此否定他的存在。而关于《楚辞》的真实性,实际上也难以确定。
在中医领域,连一些历史人物也难逃被质疑的命运。比如,华佗和张仲景都被怀疑是虚构的人物。对于华佗,有人提出他是印度人,甚至可能是印度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张仲景的争议更甚,因为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史书中都没有提及他,他第一次出现在《晋书》中,但《晋书》成书时已是唐朝,使得有人质疑这是一个横跨数百年才出现的记录,容易造假。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更是有着曲折的历史。曾有人怀疑施耐庵是一个假托的名字,类似于笔名,他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甚至有人认为罗贯中才是《水浒传》的真实作者,而施耐庵只是化名。这一观点一度得到一些人的认同,因为罗贯中确实写过《三国演义》,而可能因担心涉及到反叛起义,才选择以施耐庵的名义创作《水浒传》。
然而,经过多次的历史考证和文献研究,我们最终得知施耐庵确实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进行了关于施耐庵身世的调查,1982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深了研究,最终确认了施耐庵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这一系列的争议和质疑,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在古代,很多历史人物的记载都不尽完善,甚至存在遗漏和虚构的可能。同时,受后世文人观念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一些人物的形象也可能被赋予不同的色彩。在现代,通过考古和学术研究,我们逐渐能够还原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但依然有一些谜团无法解开。
综合而言,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考证,谨慎对待史书记载和后世解读,以更全面、客观的角度理解过去。对于那些曾经被怀疑虚构的历史人物,如今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这也是历史研究的一种进步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