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都有这些特点,不吃糖并不是关键因素
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都有这些特点,不吃糖并不是关键因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在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11.6%,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尿病?它与吃糖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才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糖尿病的认知发展
在糖尿病认知1.0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糖尿病与吃糖有直接关系。然而,随着医学和营养科普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糖尿病的成因远比单纯吃糖复杂。如今,我们需要进一步进化到对糖尿病认知的更高境界,即准确定位糖尿病的风险因素,并通过避免这些因素来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的本质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其根本原因是细胞无法高效利用血液中的糖,导致血糖堆积并损伤身体。糖尿病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型糖尿病:这是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通常在年轻时发病,与生活习惯无关而有强遗传性。由于胰岛细胞本身的基因缺陷,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虽然这类糖尿病无法完全规避,但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尤其是饮食调节,可以减缓病程发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型糖尿病:这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主要由不良生活习惯累积损伤身体而引起。二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失明、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截肢等,其根本伤害是高血糖对血管的损伤。因此,控制糖尿病不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生活质量问题。
妊娠糖尿病: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发生在女性妊娠期间。虽然妊娠糖尿病通常在孕期结束后恢复正常,但曾经患过妊娠糖尿病的女性,终身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比没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高3-7倍。
糖尿病在中国的特点
根据权威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的糖尿病中国专题报告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特点:
偏轻体重但腰围大:中国糖尿病患者的BMI平均为23.7,低于美国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超过27)。但中国糖尿病患者普遍腰围偏大,这与能量过剩特别是腰腹型肥胖密切相关。
饮食精细化:吃过多精细的白米饭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这表明中国人的糖尿病问题并非由“西式快餐”导致,而是与特有的基因和饮食方式精细化有关。
糖尿病的最大诱因
糖尿病可以说是标准的“富贵病”,其最大诱因是过剩的热量。当摄入的能量超过身体需求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 高能量→高血糖→高胰岛素→高脂肪→低消耗→食量不变→能量高于需求
这种循环会导致身体逐渐向糖尿病方向发展。因此,控制热量摄入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的生活特点
科学研究发现,最不容易得糖尿病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生活特点:
总热量略低于需求:长期保持能量摄入略低于消耗的状态,可以激活身体的“保护机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肌肉充沛而体脂略低:肌肉是消耗能源和氧气的最大组织,适量的肌肉有助于提高血糖利用率,减少内脏脂肪的积累。
脑力和体力运动频繁:规律的脑力活动和适量的体力运动都能有效消耗血糖。研究表明,每周5次30分钟的中体力活动是最佳选择。
极少有对血糖“冲击”的行为:避免血糖剧烈波动,保持饮食的稳定性和规律性,如适度吃米饭、面包等碳水化合物,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节食。
糖尿病最容易损伤的器官和部位:眼睛、心脏、肾脏、各处血管、脚。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典型的冲绳饮食,丰盛而朴实,没有华丽的牛油果和藜麦,却有我们熟悉的米饭和面条,一样很健康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同时,对于已经处于“糖前”阶段的人来说,通过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还有机会逆转病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健康生活而努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